林某在上海做生意,2011年,他在杭州某银行开了个活期账户,存入1350万元,并随后修改了账户密码。大约一年后,林某前往银行查询余额,发现卡上只剩下158元。(11月25日《钱江晚报》)
林某的遭遇给人一种“变戏法”的感觉。因为众所周知,钱存进银行,应该是当下的理财方式中,最为保险的一种。1350万不是一个小数,存了一年竟然只剩下158元,这明显不是存款,而是诈骗。
事实也确实如此:林某被银行员工说动,贪图高于银行利率的利息,结果进入了圈套。而银行内部有员工与另一做生意的老板勾结,将钱违规转走。林某还曾被忽悠,奉上了身份信息甚至是存款的初始密码。导致银行员工办理了网银,冒领了网银盾等,林先生竟毫不知情。
很显然,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了,甚至近些年来,其频繁发生。说白了,这就是一种经营者甚至不法分子,利用银行员工甚至是利用银行,进行非法融资的一种手段,其已经涉嫌诈骗。
纵观类似的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其给予我们多重警示:首先是银行,既然储户的钱进了银行,银行就有责任保证其安全,银行内部员工,为储户办理网银,并且还领取了网银盾,不管怎么说,这都是银行工作之失,是一个天大的管理漏洞。银行类似的漏洞还有多少?
其次,类似事件的频繁发生,对储户等也是一个警示:一是莫抱贪婪之心,更不能盲目相信所谓的高额利息存款,因为,如今我们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放开了民间融资等手段,但对相关存款、借款利息等,是有明确规定和限制的。如果相关融资、借贷等利息承诺,超出正常情况,就是非正常,而事出反常必定有问题。
再者,保护个人信息,包括身份信息、银行存款密码等,是保护自身存款等财产安全的重要关口,不能将信息与密码泄露给他人,这已经是一个常识,但很多人似乎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将钱存进银行,没有越存越多,反而越存越少。其是一些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但明显也是一个对银行加强管理、对储户提升自我防范意识等的多重提醒与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