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冬天如何给饭菜保温
温鼎:古人的“电饭锅”
染炉:古人的“小火锅”
温碗:明清流行的“夹层碗”
铜甗:古人的高档“蒸锅”
3上一篇 2016年1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铜甗:古人的高档“蒸锅”
下可煮水,上置食物,烧煮保温多功能
 

用温鼎给食物保温虽然效果明显,但温鼎存在燃烧过程中会污染食物的问题。于是,古人想到了更为环保的保温法——将饮食置于有热源或封闭的空间内,以保证食物不会在短时间内变冷,这种保温方法古人称为“温食”。如将食物放在器皿内,置于有热水的鬲[lì](大肚深锅)中,如果水温降低了,还可以直接加热。

在鬲的基础上,古人又发明了一种设有烧煮、保温两层结构的鼎锅——铜甗[yǎn],下面放热水,上面放需要保温的食物,上下两部分可分可合。清孙诒让《周礼正义》疏引:“甗上体如甑(zèng),无底,施箅其中,容十二斗八升,下体如鬲,以承水,气于上。古铜甗有存者,大势类此。”甑是一种底部有气孔的炊具,内空可放食物。三国蜀学者谯周《古史考》中引用一种说法,称甑是黄帝发明的,并教会了国人用甑来蒸饭,现代的“蒸锅”即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青铜时代的铜甗已有高科技感,如在河南安阳商王武丁次妻“妇好墓”出土的甗上之甑,底部便不再预留透气孔,代之以气柱,气柱是一根铜管,顶部设计为莲花状,下面鬲内蒸气通过气柱进入甑内,现代高档紫砂气锅就是这个原理。

铜甗在商周时是相当贵重的用具。公元前589年,晋、鲁、卫等国联军攻打齐国,齐顷公派遣宾媚人带着纪甗、 玉磬和土地献送晋军。此即《左传·成公二年》中所记载的,“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一事。

东汉以后,由甗改进、简化而来的蒸笼、蒸锅取代了甗,但今天街头包子铺蒸包子、给包子保温的蒸笼以及现在流行的“电蒸笼”,都是源自其保温原理。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