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馆坊 犹存故事依然多
2016年11月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建筑的文化之旅
戏台馆坊 犹存故事依然多

▋张亚琴
万涧古戏楼
 

泾川会馆: 侨居六安的 泾县商旅聚集地

泾川会馆,是清代侨居六安的泾县商旅所建。

建筑格局:有会堂与戏台。会堂在大门戏台后面,厅堂高大,是当时商旅聚会之处,亦是会馆的主要建筑。

戏台,在会馆大门内,坐西朝东,背靠大门,台口对馆内大院。台分上下两层,高八米,外呈六角形,青石条为基础,中有四根石条上下贯撑,飞檐翘角,古朴坚实。台顶宛若两只金元宝平放于宝盒之内,故俗称“宝盒楼”,亦称“戏楼”。此楼虽经兵燹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现楼架风骨犹存,是如今六安城内仅存的一座古戏台。

文化底蕴:泾川会馆在民国后渐废,后改建为电影管理站职工宿舍。会堂有联:“镇日经营临淠水,深宵吟咏忆琴溪。”琴溪,就在皖南泾县县城东北约二十里处,相处古仙人琴高在此“控鲤升天”,故又名琴高溪。

万涧古戏楼:留有程长庚“家班”墨迹

万涧古戏楼,位于潜山县境内。古戏楼在万涧杨氏宗祠前厅上,始建于清乾隆初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及民国3年(1914年)曾两度整修。后来破坏了部分木雕及坊板,今为潜山唯一基本格局完整的古戏楼。

建筑格局:戏楼为亭阁式全木结构,飞檐翘角,古朴典雅。

戏楼系杨氏宗祠的一部分。杨氏宗祠为三厅两厢,总面积为6千平方米。中为正台,左右为副台。正台宽5.5米,台深6米,空间高约为3米,台口有雕花栏杆,面积33平方米。正台侧正中有两扇雕花木门,木门两侧各有一圆形洞门,分别供出场和下场用。两边的副台各40平方米,可供乐队伴奏、演员化妆、更衣等用。

楼下正中为大门通道,两边有厢房,可供艺人住宿。戏楼面朝大厅,台前为天井,两侧建有看楼可容纳观众800余人。

文化底蕴:自始建竣工起,曾接待过徽调、高腔、弹腔、京剧、黄梅戏等班社和文艺表演团体演出。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重修杨氏宗谱时以及每年民间重大节日,曾请安庆等地名班唱大戏,据传程长庚家班“四箴堂”班在程祥桂的带领下曾到此演出过。现戏楼枋板上墨迹犹存。一些班社演出的剧目及演员姓名依稀可辨。

棠樾牌坊群:每一座牌坊都有一个动人故事

棠樾牌坊群位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

三座明坊为鲍灿坊、慈孝里坊、鲍象贤尚书坊。四座清坊为鲍文龄妻节孝坊、鲍漱芳父子乐善好施坊、鲍父渊节孝坊、鲍运昌孝子坊。

建筑格局:鲍灿坊族表明弘治年间孝子鲍灿,坊阔9.54米,进深3.54米,高8.86米,建于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近楼的栏心板镌有精致的图案,梢间横坊各刻三攒斗拱,镂刻通明,下有高浮雕狮子滚球飘带纹饰的月梁。四柱的嗓墩,安放在较高的台基上。

慈孝里坊硅表宋未处士鲍宗岩、鲍寿孙父子,建于1501年,1777年重修。坊阔8.57米,进深2.53米,高9.60米。明间额枋较低,平板枋以上为枋木结构的一排斗拱支撑挑檐。

鲍象贤尚书坊雄表兵部左侍郎鲍象贤,建于明天启年间。四座坊均为冲天柱式,结构类似,大小枋额都不加纹饰,惟挑檐下的拱板,镂刻有花纹图案。月梁上的绦环与雀替也相应雕刻有精致的纹样。

文化底蕴: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牌坊用于褒扬功德,旌表节烈等。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 棠樾牌坊群旁有两座祠堂,棠樾牌坊群旁有两座祠堂,一为鲍氏敦本堂祠,俗称男祠。另一为鲍氏妣祠,又名清懿堂,俗称女祠,是研究徽州宗法制度和徽商历史的生动教材。祠堂墙上有许多画,和牌坊一样,一幅画就是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每一幅画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