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陈怡最近有点烦,为了要不要让3岁的儿子自己去另一个房间睡,她和家里人吵得不可开交。“我想让宝宝早点自己睡,以此来锻炼他从小独立,这难道错了吗?”陈怡有些委屈。不过心理专家表示,与父母是否分睡涉及到婴儿心理问题,年轻爸妈在育儿方面切勿简单盲从。 ▋朱世玲 记者 李皖婷
案例:和宝宝分房睡,你接受吗?
陈怡从怀孕时就开始看各类育儿书籍,尤其推崇西方的育儿模式,认为应该尽早让孩子独立;而这个独立,就要从分房睡开始。
给儿子过完3岁生日,陈怡就开始帮他收拾儿童房,并告诉他从现在开始要自己睡。孩子太小,自然哭闹,家里人本来就不同意分房,看孩子一哭更加反对,这可惹恼了陈怡,搬出一大堆育儿书籍想要说服家人,可家里没人愿意听她的。
和陈怡不同的是,郑雯雯最近却因为女儿主动提出要自己睡而苦恼。郑雯雯4岁的女儿这两天开始吵着要自己睡,因为“动画片里的小朋友都是自己有个房间”。“女儿从出生起就和我们睡在一起,我自己都还没有做好分开睡的准备,感觉孩子一夜之间就长大了,心理上有点接受不了。”
分析:是否分睡和分离焦虑关系密切
婴幼儿到底要不要和大人分睡?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心理专家钟慧解释说,其实与父母是否分睡涉及到一个婴儿心理问题。
婴儿一出生就有一种寻求依恋的倾向,希望与哺育者保持亲密的关系,大约6至7个月时开始形成对熟悉哺育者的依恋。与依恋者分开时就会出现伤心、痛苦,并拒绝分离,这就是产生了“分离焦虑”。14至18个月是分离焦虑的高峰期,以后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出现的次数和强度都逐渐降低。但即使在学龄期的儿童,与家长分开时仍然会有一些程度较轻的焦虑不安表现。
“如果婴儿在分离焦虑高峰期之前就习惯分睡,分睡过程就比较容易。反之,则很困难。”钟慧说。
提醒:年轻爸妈应多了解婴幼儿心理
很多年轻的爸妈觉得,让年幼的孩子跟自己睡会影响他们的独立性。对此钟慧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她认为,是否影响独立性要取决于家长分离焦虑的程度。因为在婴儿产生分离焦虑的同时,父母也要接受与婴儿分离。但是有些家长希望宝宝总是依赖于自己,担心宝宝与自己分开后容易受到伤害或生病。“因此是否与宝宝分睡与其独立能力高低并无必然联系,而独立能力的锻炼更多的取决于父母何时放手。”钟慧建议,年轻父母应更多了解婴儿心理相关知识,不要简单盲从,必要时多与心理医生交流,才能使自己的宝宝心理更健康。
新闻延伸:
孩子的“心理异常”你知道几个?
除了文中提到的分离焦虑,其实孩子的“心理异常”还有很多表现,并会通过一些小动作表现出来,比如以下这些——
咬指甲: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并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吮吸手指: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并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
屏气发作:是指婴幼儿在受到刺激哭闹时,在过度换气之后出现屏气,呼吸暂停,口唇青紫,四肢僵硬,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长则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选择性缄默症:是指已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在某些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不语。如在学校里不讲话,但在家里讲话。这种心理问题多在3-5岁时起病。
遗尿症:指5岁以上的孩子还不能自已控制排尿,夜间经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尿湿裤子。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抽动症: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多见于5岁以上的儿童,男孩多于女孩。
拔毛癖:是指儿童时期出现的经常无缘无故地拔自己的头发、眉毛、体毛的不良行为。多见于4-5岁以上的儿童。
性识别障碍:是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识与自己真实的解剖性别相反。多见于3岁以上的儿童。
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
神经性尿频:指每天的排尿次数明显增加,但尿量不增加、尿常规正常的一种心理疾病。以4-5岁的儿童为多见。
神经性呕吐:指一种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的心理疾病。以女孩为多见。
专家提醒,不管孩子多大,只要是发现孩子出现行为异常,都应及时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生和你一起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