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春天,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大别山深处的金寨县南溪镇落地,安徽希望工程也从这个小小的镇上拉开序幕;1991年,“大眼睛”女孩苏明娟以一张照片及其眼神中流露的无助和渴望,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1992年至2006年,大山里走出的首批受助生张宗友,成为了全国希望工程第一位大学生、第一位硕士生、第一位博士生;2000年,15岁的邓磊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成为全国希望工程第一位少年大学生……
二十六年间,希望工程的爱心遍洒江淮,春晖落满人间,给一个又一个贫苦的孩子带去了希望。作为希望工程的发源地,我省希望工程事业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筹资近5亿元,援建希望小学850余所,资助大中小各类贫困学生近30万名。近年来,我省希望工程事业针对贫困大学生、留守儿童等推出了“爱心圆梦大学”、“暑期田园课堂”、“迎新春爱心慈善年会”、“健康童年关爱行动”等一系列公益慈善活动,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圆梦大学 ——用爱心筑起明天
“以嘴噙笔”考上一本的六安考生袁胜利,没见过母亲、没过过生日的肥东女孩王静圆梦安大……像这样寒窗苦读十余载,通过努力终于考上大学的贫困学子还有很多,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是摆在他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据教育部门统计,全国有贫困大学生约405万人,其中70%以上的贫困大学生来自农村。
为了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安徽希望工程启动了“爱心圆梦大学”助学行动,该活动是由团省委、省文明办、省青基会联合发起,主要面向当年被普通高校(二本以上)录取的全日制本科农村或城镇困难家庭的大学新生,其中,对孤儿、单亲家庭、家庭遭受意外灾害以及一本院校录取的困难学生将给予优先资助。
圆梦大学的助学行动一律采取自愿捐款的形式,向全社会发动爱心捐助,可以是一对一结对资助,也可以根据捐方意愿,实行对单位和个人的定向资助。截至2016年,圆梦大学活动已连续开展十一年,全省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共筹集爱心捐款2.4亿元,救助当年的优秀困难大学新生7万余名。
爱心厨房 ——用健康守护成长
在霍山县上土市希望小学的宿舍里,地上的布袋子盛了两缸子咸菜,这就是孩子们一个星期的菜,十来里的山路,孩子们只能从家里带饭,中午在食堂里打些米饭,用热米饭将冷了的菜焐热了吃……安徽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经过走访发现,我省一些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厨房和食堂条件落后、设备简陋,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厨房,孩子们的午餐只能是从家里带饭菜,在教室里或蹲在露天里就餐,营养状况令人担忧。
为此,安徽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开展“希望厨房”援建计划,动员社会力量,着手解决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厨房设备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学校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于2010年开始实施的“希望厨房”项目,截至2016年10月,已建成及在建的希望厨房数量达152个,筹资、设备配备资金总量531万。
“希望厨房”项目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修缮厨房的设备、改善食物的储藏、实施三通、采购厨房设备、在学校开展营养知识培训等,不仅让孩子们在干净卫生的环境下吃上了热腾腾的饭,更是尽可能地让鸡蛋、牛奶等营养餐成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障。
田园课堂 ——用趣味充实童年
今年暑假,来自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多个大学生组成的志愿团队,利用暑期开展了为期20天左右的支教和实践活动,主要内容是针对留守儿童的暑期留守情况、教育现状、安全管理等,对孩子们进行课业辅导、快乐阅读、艺术赏析、科学探索、身心安全、乡土探知等内容的支教。大学生们用他们青春和热情,服务留守儿童,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这也是“2016安徽希望工程暑期田园课堂”的公益活动,是由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省青少年发展基金联合举办的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田园课堂”的活动中,来自安徽理工大学的志愿团队深入了蒙城县乐土镇的双龙社区,不仅为那里的孩子带去了知识和趣味,还在该镇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并且在双龙小学建立了“共青书屋”,向该校同学们捐赠图书文具等学习用品。
慈善年会 ——用桥梁延伸希望
“爱心慈善年会”是省希望工程借鉴经济发达地区的经验,以新的募捐形式架起的捐赠者和被捐赠者之间的爱心桥梁。该项目于2005年正式启动,由共青团安徽省委员会、安徽省希望工程办公室共同发起,由市场星报联合主办。自2006年创办至今,10届慈善年会共筹资4620.9万元,在金寨、岳西、休宁等地援建了64所希望小学(其中援建了安徽省第一所希望足球学校),资助近7000名困难学生,援建10个希望厨房。
“迎新春爱心慈善年会”作为安徽希望工程筹募善款的一种新型渠道,架起了社会各界捐助的桥梁,将希望向更多的渠道延伸。其中,市场星报作为主办方之一,多年来的积极宣传和报道,充分体现出了作为主流媒体的良好责任感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