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本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营养状况,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但在具体的发放过程中,却遭到一些家长的吐槽。(10月24日《中国青年报》)
我们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然而,此前有关部门对广西一所学校体检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学生轻度营养不良,20%的学生中重度营养不良。而一位营养学专家指出,西部贫困地区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隐形饥饿”状态,长此以往,会导致智力发育障碍,劳动能力丧失、免疫力下降。可见,农村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无疑,将用于给儿童提供营养餐的政策经费,绕过孩子直接送达家长手中,似乎这项善政与入学儿童没有了丝毫联系。这种做法,严肃一点儿说,与以往营养餐配送过程中出现的营养“缩水”或者食物变质等问题如出一辙,显然有违这一政策初衷。
按理说,营养餐应当是乡村儿童的专利,旨在为上学期间的儿童搭配一些有营养的食品,补充身体必需的能量,这项任务应该责无旁贷地落到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头上才是。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把好营养餐食料的采购关、加工关,烧煮一些粥类、提供一些新鲜蔬菜,确保让每一个孩子吃上热乎乎并有营养的早餐。只要尽职尽责,这应当并非什么难事。
实际操作中,为了省事图方便,不少乡村学校私自定制“包装食品”,或者天天鸡蛋、顿顿面包,甭说是儿童,就是成人,天天吃这些不变样的食品,甚至变质过期的“包装食品”,还能有多少食欲可谈?也难怪,孩子浪费食物的现象难免时有发生。
或许,按照校方的说法,将营养餐补助直接发给家长,让家长保证学生吃上放心的营养餐。问题是,这项政策普照的是农村儿童,将钱发给家长难以彰显政策初衷:一是儿童拿钱买不到营养餐,所买的恰恰是校园周边店的垃圾食品;二是因为农村生活现状,许多家庭给孩子提供的早餐没有营养。一句话,一旦把学生的营养餐钱发给家长,儿童的营养补助意义也就无从谈起。
可见,要从源头上避免营养餐变味,亟需打破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以为是的“权力定制”。而应采取教育主管部门、家长代表随机抽查,并逐步完善视频监控设备,确保营养餐加工的每一流程、各个环节,绝对不让社会监督缺席,使营养餐落实过程更加阳光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