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区医疗卫生的加快布点,实现了居民小毛小病就近就医,同时,市区星罗棋布的医保药店,更加方便了居民的日常购药。近日,国家统计局常州调查队对常州居民家庭日常储药和用药安全等方面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调查显示,近九成居民家庭日常储药。此外,接受调查的居民还表示,希望能得到药物使用方面的培训指导。(10月20日《现代快报》)
药品的研发、生产、采购、仓储、运输、销售等,构成了一个很长的链条,且链条的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相互衔接、自成体系,且数量众多,形成了一张严密的监控网,保障药品流通的安全,直到把药品送达患者手中。
但药品到了患者手中,未必就是链条的最末端。因为有些药一时吃不完,有不少家庭还习惯在家里储备药品,正如这次调查发现的一样,绝大多数家庭都有日常储药。这说明,药品链条远没有在患者拿到药时结束,还在向下延伸,家庭用药超出了传统的药品监控长链条的范围。但药品在交到患者手中前的每个环节都立有规矩,唯独最末端的家庭用药,却被置于规矩之外,成为一个灰色地带。
比如,患者通过正规手续获得处方药,但药拿回家后,也许过很久才会服用,没有用完的处方药,下次也可能接着吃。若如此,患者就失去了处方药制度的约束,用药变得随意起来。疾病各不相同、病情发展较快,家庭处方药再次使用,仍需遵守处方药管理制度才对。但家庭用药再次遵循医嘱服用者不多,即使被严控的抗生素也同样如此,这方面显然存在一个漏洞,此漏洞不补,药品监管链条就不算完整。
不仅如此,过期药属于这个链条的延伸,也同样缺乏规定和普遍模式,回收固然是一种策略,但回收的责任主体及程序等,都没有立好规矩,随意性很大,以至于回收药占过期药的比例很低。回收通道不畅,不仅容易导致误服,也会污染环境。
家庭药品如何处理、怎么使用,不能由个人作主,也应立个规矩,即使这个规矩不具强制性,也能对民众形成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