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进一步拓宽落户通道,明确配套政策,并要求强化监测检查。这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的有力之举,各地须用最大诚意开启“落户之门”。
自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来,两年多时间,全国31个省份全部出台相关户改方案。从农民到居民,不是简单改个名,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位进城落户的农民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和养老等各方面都能有“我是城里人”的底气。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些进城农民,尽管已经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但还面临种种难题,买商品房受限,游离于住房保障制度;被教育所累,子女面临入学难;被社保所扰,一有中断,难以接续。
“我是城里人”的底气如何才能有?答案很明确,减少不同身份背后的福利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众所周知,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降低入户门槛仅仅是破题,更重要的是让进城落户农民能够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和养老等公共服务方面,真正享受“同城同待遇”。
用最大诚意开启落户之门,就要有敢于触碰改革“硬骨头”的勇气和智慧。面对如何剥离户籍与福利、如何保护落户农民的财产性权益等问题,各地应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舍得真金白银投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布局。只有这样,才能让进城农民推开落户大门后,走得稳,走得持久。
新型城镇化的新意就体现在“以人为核心”,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进城落户正是其中要义。如果能以最大诚意落实好这一举措,将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