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采访发现,影响职工钱袋子的不仅有我们通常所说的基本工资、奖金、加班费等,还包括各种补贴和津贴。在不同的企事业单位,职工的补贴相差悬殊。而津贴更是如此,有的用人单位职工可以足额领到津贴,有的用人单位职工却拿不到津贴。(10月11日《工人日报》)
既然是国家法定的职工津贴、补贴,那么用人单位理所应当按照规定严格发放到职工手中,让职工受益。职工津贴在发放过程中难以落到实处,大打折扣,甚至沉睡多年,直接沦为“纸上权益”,最常见的就是很多普通一线劳动者领不到夏季的高温补贴和冬天的取暖费。
职工津贴、补贴沦为“纸上权益”,直接侵犯了职工的合法权益,属于一种违法违规行为。造成这种局面,与职能部门监管不力有很大关系。人社部门对于职工津贴、补贴发放情况的关注度虽然不弱,但在执行力上并不强,既没有形成日常的监管机制,也没有推行强有力的惩处机制,甚至很多时候对企业发放职工津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雷声大雨点小”。这使得企业并不需要为职工津贴沦为“纸上权益”付出太大的代价,处于低成本、零成本状态。这对于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当然就起不到应有的遏制作用和威慑力。
但是,换个角度看,用人单位尤其是民营企业没有严格落实职工补贴政策,没有按规定足额发放职工补贴、津贴,实际上是降低运营成本的一种无奈选择和办法。对于广大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这些年来,人力成本、土地成本不断攀高,税负和社保负担又很重,利润率本就不高,经营十分困难,勉强维持生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想生存下去或求得发展,只能是想方设法地节省人力成本,能省一分钱就省一分钱,没有按照规定发放职工的津贴、补贴。相反,企业为了不加重自身的人力成本,即便严格落实了职工津贴、补贴,也会采取降低基本工资、加班工资等办法弥补增加的职工津贴、补贴开支。
可见,要让职工津贴、补贴落实到位,让职工的口袋鼓起来,人社部门必须强化监管。然而,最关键的还是,政府必须减轻企业负担,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利润。只有企业的口袋先鼓起来了,才会大方地给职工发钱和涨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