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在路上、景区看“人海”、买买买……这些似乎一直是国庆黄金周的“常规动作”。
不过,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些老现象在新的“十一”长假里,正发生着哪些值得关注的变与不变? ▋ 据新华社
热点1: 交通——“堵”,近8亿人次出行
“年年出游年年堵,年年拥堵年年游”,“堵”成为黄金周永恒的话题。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关键词“堵”与“国庆”,截至7日上午相关搜索结果显示有160多万次。
大众旅游时代到来,“十一”黄金周长假效应带来客流量喷涌。此次黄金周,交通部门预计道路水运、铁路、民航客运近8亿人次。
人多致车堵,凸显不文明驾驶。去年黄金周备受诟病的不文明驾驶,在这个假期病症不减,成为网友在微博上吐槽的重点,对占用应急车道行为的批评最突出。
去年黄金周,有地方因应急车道堵死导致救援失败。而今年,武汉一老司机在高速上突犯心脏病,由于部分应急车道被占,15分钟的路走了整整半个小时,险遭生命危险。无独有偶,在徐州高速路上,身体不适的孕妇本想走应急车道,同样被违规停占应急车道的车“堵”住。
在不变的“堵”背后,是“治堵”手段的提高。一些地方利用大数据对拥堵地段和时间进行预测并实时更新。全国多地引入无人机开展高速公路巡逻执法,对高速公路应急车道违法行为进行抓拍,并及时公布“黑榜单”。在湖北,10月1日至5日就查出了3000起非法占用应急车道行为。
“休闲享受意识的提升,会让黄金周出游的人越来越多,还应从长远考虑解决堵的问题。”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认为,解决交通拥堵,从根本上是要设计灵活多样的弹性休假制度,同时要用好大数据和高科技手段进行引导和监管,不断提高游客的文明出行和旅游意识,才能更好地缓解路堵和心堵。
热点2: 旅游——接待游客5.93亿人次
旅游已经成为国庆最主要的消费项目。今年“十一”有将近一半中国人口数量里的人群外出旅游,成为有史以来国内出游人次最多的黄金周。国家旅游局7日报告显示,2016年国庆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游客5.93亿人次,同比增长12.8%。
伴随旅游市场一起火热的是零负团费、野导游、强制消费、不文明旅游等“顽疾”仍存。在北京一日游市场,导游以“十三陵不宜去,皇帝现身带来晦气”为由减少旅游景点。河北白洋淀周边村民“黑船”拉客,还有游客质疑景点表演项目低俗。
部分旅游景点的宰客方式也不断翻新,有的尽管明码标价,却以次充好。记者在沿海城市一家餐馆发现,老板宣传的是新鲜海产品,菜单上标价一盘大虾60元,但端上来后发现并不新鲜,与老板理论后,他勉强承认:那是死虾,活虾要再加20块钱。
攀爬雕塑、景区刻字、随处小便……不文明行为也不时进入游客视野,但总体看来,游客文明旅游意识不断提升,各地旅游景区也是吹起文明旅游风。据北京环卫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天安门广场垃圾数量明显减少,绝大多数游客都及时处理垃圾,还有主动捡拾垃圾的。
国家旅游局日前更新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黑名单”,目前已有20多人因不文明行为严重而榜上有名。他们将在一定期限内被限制出境旅游、参团旅游、乘坐航班等。
“景区涨价、乱收费、餐饮宰客等乱象,与旅游市场创新和有效供给不足,以及市场监管不到位有关。”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常务理事刘思敏说,健康良性的旅游市场需要多个部门齐发力,也需要游客提升个人道德和修养予以维护。
热点3: 消费——传统销售卷土“逆袭”
据商务部监测,10月1日至7日,全国零售和餐饮企业实现销售额约120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7%。“十一”期间,电商与店商都铆足劲,使出十八般武艺。往年节日靓丽的电商销售数据总让传统店商黯然失色,这个国庆节,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实体店和传统商圈的火爆,这证明转型升级的实体店依然拥有自己的“黄金周”。
多地实体店国庆销售成绩不俗。截至10月3日,北京市商务委重点监测的120家商业服务业企业实现销售额10.3亿元,同比增长7.7%;重庆主城六大商圈和重点监测的商贸企业共实现零售额35.59亿元,同比增长12.9%。
相比之下,电商则显得较为冷清。以电器为例,几大电商平台国庆销售呈现环比下降趋势。
实体店假期火爆,凸显转型功力。在苏宁易购,针对不同人群的各种体验专区,给消费者带来特色体验。如国庆期间,苏宁红孩子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推出儿童演出、亲子游戏、宝宝爬爬赛、泡沫体验等活动……让消费者到苏宁易购线下门店购物更好体验“看得见、摸得着”。
记者调查发现,各地具备吃、喝、游、购、娱、健等休闲功能商业综合体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广州天河路“黄金商圈”、重庆龙湖天街等地商圈,因将文化、休闲旅游、商贸、科技等因素融合,实现跨界经营,黄金周期间人气异常火爆。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主任陈丽芬表示,传统节假日是实体门店消费的爆发点。相比电商,实体门店购物满足了消费者对商品的体验需求。打好体验消费和个性消费的牌,黄金周将成为实体店消费的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