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出台,提出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型城镇化作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各地城镇化质量究竟如何?基于新型城镇化概念,作为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智库专家——安徽建筑大学的几位学者对安徽省各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及发展进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出具了《2015年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据悉,此项研究在2015年获得安徽省省领导的批示与支持。
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呈梯度态势,各市城镇化发展不平衡
通过对全省16个地级市城镇化质量各项指标进行量化研究,最终得出各地城镇化的综合排名,其中合肥市以81.05分位居前列,得分最低的六安市只有54.44分。在新型城镇化质量的10项一级指标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项事业的协同推进。
根据《报告》,安徽省16个地级市城镇化质量呈现出三个梯队,其中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合肥、铜陵、芜湖、马鞍山位于第一个梯队,这几个城市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都在70分以上,其中合肥作为安徽省的政治经济中心,综合发展质量居全省首位。铜陵得益于市域面积小,人口少,工业化程度高等优势,排名综合评分仅次于合肥。作为我省新兴工业城市的芜湖和马鞍山,凭借其区位优势,发展迅速。黄山、蚌埠、淮北、滁州、淮南、池州和宣城等七个城市位于第二梯队,而得分靠后的安庆、亳州、宿州、阜阳、六安位于第三梯队,这5个城市城镇化质量处于全省最低水平,由于人口众多、工业化水平低,导致这5个城市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此外,安徽省各地级市城镇化质量还呈现出区域差异,根据报告数据对比,皖南城镇化发展质量明显高于皖中和皖北,其主要原因在于,皖江城市带地理区位优势较大,大量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经济发达,且皖南人口密度较小,人口压力小,另外皖南生态环境显著优于其他地区。皖北地区资源较为贫乏、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密度大、农业人口多等多方面原因,工业化落后。在皖中,区域内城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和经济发展中心,一枝独秀,远远超过经济圈内的其他城市,尤其六安处于全省垫底位置。
十项一级指标揭露安徽省各地级市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短板
报告将原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中6项一级指标扩大到10项,分别为人口城镇化质量、城镇经济发展质量、城镇建设质量、城镇土地利用质量、城镇社会发展质量、城镇人口生活质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城镇发展动力、城乡统筹和城镇公共管理,更全面地涵盖了城镇化发展的各个要素。
在作为评价体系核心指标的人口城镇化质量下,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9.2%(铜陵78.7%最高,亳州35.7%最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8.18%(铜陵67.11%最高,安庆26.16%最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39.1%(合肥46.7%最高,滁州28.7%最低)和人均教育年限9.06年(合肥10.81年最高,亳州8.13年最低)。位列前三甲的分别是铜陵、合肥和淮南,而排名后三位的城市为亳州、宿州和安庆。报告指出,宿州、蚌埠、六安、安庆等地级市的第一产业比重超过15%,第一产业就业超过40%,农业仍占重要地位,应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以减轻对农业的依赖。根据地级市在各项指标中的评分,《报告》还对安徽省各个市发展过程中的优劣进行分析,并进行建言献策。
“城镇化发展应该形成辐射作用,统筹发展”
课题组成员介绍道,目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区域发展不协调、土地利用不合理、城镇发展动力不足、居民生活水平滞后于城镇经济发展、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低下等,在《报告》中也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专家表示,城镇化良好的发展趋势应当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共同发展,形成经济圈、经济带,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大力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缩小城乡差距,共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