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红军陈映民,是金寨籍名人陈绍禹(王明)的胞妹,后在延安改名王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女红军,当年跟随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转战到大巴山,历经了三过草地的艰苦长征,之后又参加了西路军的苦征恶战,被俘后历尽艰辛、死里逃生。可是,由于其兄王明和张国焘问题的双重连累,她被历史的烟云尘封,至今仍然是鲜为人知……
兄妹人生历程大不相同
日前,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专程赶往金寨县,通过走访大量人员及查阅档案,还原出一个清晰的红军战士陈映民。
陈绍禹和陈映民兄妹二人,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一户贫民家庭。父亲陈聘之幼时读过私塾。陈映民生于1913年,与其兄年龄相差近10岁。
“这个小女孩出生时,她的大哥陈绍禹、大姐陈觉民都一个接一个地成长起来。而这降生很晚的幺妹子,似乎成了多余的,出生第七天,爹妈就将她许给当地一户姓吕的农桑人家,做了这家长子吕绍文的童养媳。”金寨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胡本昌指出,“陈映民后来参加红军干革命,并非是在‘禹子哥’的影响和引导之下萌发、起步的。”
1926年,地处豫皖边界的金家寨,陈映民和未婚夫吕绍文一起参加农民协会。在党的领导下,她把妇女们组织起来,成立了妇女协作委员会,积极协同农民协会打土豪、捉劣绅。陈映民当时只有十三四岁,妇女们称呼她“小代表”,儿童团员喊她“大团长”。陈映民的革命道路,就这样从她的故乡故土上起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奔走……
危急关头抱孩子征战
“1928年,15岁的陈映民跟吕绍文结婚。1929年立夏,豫皖边商(城)南举行革命暴动,她因身怀有孕以待分娩而没能参加。当时,她的大姐陈觉民参加了这次暴动,名声亦在豫皖边乡村传播开来……”
金寨县革命博物馆馆长汪家广介绍道:“在立夏暴动胜利的日子里,陈映民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吕美成。1929年5月26日,红军第三十二师首次攻占金家寨,陈映民一边哺乳孩子,一边参加革命活动。”
1930年,陈映民由皮定均介绍加入共青团,并担任六安六区五乡共青团支部书记。1931年春,孩子断奶交由婆婆照看抚养,她和丈夫吕绍文一起参加了红军,就近编入红四军第十二师。1932年10月,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由皖西经鄂东转向外线作战。陈映民二话没说,急忙抱上3岁的儿子吕美成,跟在第十二师的队列里,随军征战。红军在越过平汉铁路时,陈映民母子掉队了。她尾随后卫部队,继续追赶队伍。
追赶红军途中丢了孩子
这支最初由数百名老百姓自发形成的随军“跑反队”,由皖西北跑到鄂东北时,就剩下数十人,跨越平汉铁路时,仅剩下十七八个人,名为“跑反队”。陈映民母子二人,就在其中,一步不停向前追赶……
路上,林月琴、刘伯兴两人,成为大家公认的义务领导者。1986年,林月琴撰文回忆:“跑反队伍中,还有一位抱着孩子的女同志,她就是陈觉民的妹妹陈映民。”林月琴等人都很尽心尽力。尽管如此,孩子还是丢了。林月琴曾回忆:“那是在湖北境内,一天下午,大家都疲惫不堪,这时,有个农民打扮的老汉说:你们都走累了,我来帮你们抱抱孩子!说着,便从一位姐妹手里接过孩子。最后,那位老汉就越走越快,再也找不到了。”
征途上丢失了亲生骨肉,陈映民内心十分痛苦,因战事紧张,她不能留下寻找孩子,在林月琴等人的劝说下,便又打起精神追赶队伍。红军在由枣阳向豫陕边转战途中,陈映民才赶上第十二师,与其丈夫吕绍文一起并肩行进。
就任省委妇女部副部长后又失去丈夫
随军入川后,陈映民调到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妇女宣传队,驻扎在通江县毛浴镇。不久,她又被调到中共川陕省委从事地方工作。1933年6月,陈映民当选为中共川陕省委常委,并担任省委妇女部副部长。
1935年3月底、4月初,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从此开始了艰苦曲折的长征。当时,随军渡江的女红军约在3000名以上。长征中,陈映民和她的丈夫吕绍文,虽说同在一个方面军,但却难得见上一面。据陈映民回忆,长征到达甘肃境内时,她的丈夫吕绍文英勇牺牲了。
改名王营,45年后母子团圆
1937年末或1938年初,陈映民和父亲陈聘之一起,由皖西老家来到武汉,直奔“禹子哥”而来。哥哥早已改名叫王明。对于陈映民的工作安排,鉴于她担任过川陕省委妇女部副部长,董必武让她留在武汉。陈映民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为由,向董必武提出让她到延安去。
1938年4月间,陈映民来到延安之日,恰是张国焘祭黄陵之后经由西安逃至武汉并发表声明脱离中共之时。陈映民一进入中央党校,就参加声讨叛徒张国焘。当时,陈映民为免遭牵连,改名换姓叫王营。
延安整风运动中,王明成了“左”、右倾错误路线的头号代表人物,追随其兄改名的陈映民,也受到连累。
1939年,陈映民在延安与留守兵团经建处政委谢扶今结婚。1983年离休时,她是重庆市水产公司人事科科长及公司党委组织委员。庆幸的是,1932年随军征战中丢失的孩子吕美成,45年后在河南寻找到。母子团圆,骨肉相亲,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