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有诗一般的情趣,使观者仿佛置身于山林泉石之间,那一花一木,一鸟一禽,乃至寥寥数笔小草,立刻会唤起观者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中国花鸟画的创作过程是画家把生动的对象和自己的主观感受、感觉和感情凝结在一起,在脑子里构成艺术形象,再运用笔、墨、纸使之再现出来。我们欣赏花鸟画,也应首先着眼于此。张大千先生的《朱荷鸳鸯》,全幅以浓郁的墨色为基调,衬托出几朵盛开的朱红的荷花,塑造出一个“绿叶红花两相扶”这样宜人的情景,大片荷叶之下,卧着一对鸳鸯,给夏日荷塘宁静和谐的气氛增添了雅致的妙想。
人们论齐白石的花鸟画,总结为三句:“放眼逐天趣,捕得自然美;满纸蔬笋气,渗透社会美;巧夺天工处,铸成艺术美。”这几句话也很能概括花鸟画的美学意义。艺术形象不可能一模一样,花鸟画家们在其创作过程中注重运用剪裁、夸张以及巧妙变形等手段来加强艺术的情趣和感染作用。如果仅仅追求形似,必将导致“甜俗而失雅趣”。齐白石总结了前人及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后得出艺术形象的美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结论。这句话不仅是前人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花鸟画欣赏的指南。
元代汤垕认为花鸟应“以意写之,不求形似”。郑板桥善画竹,曾有一首诗画竹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齐白石一生“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画出天趣自然,我们欣赏他的画,会感到生意盎然。花鸟画创作,最强调感情的移入,强调用笔用墨挥洒自如,这样才能使作品有情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