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9月2日,甘肃永登连城镇牛站村刘师傅无奈地对记者说,8月23日小学升初中的孩子准备去学区内的初中报名,谁知学校初一的老师就是不给他的孩子报名,原因就是孩子刘河(化名)学习太差。据他了解,报名第一天与刘河一起被拒之门外的还有5个孩子。(9月3日《兰州晨报》)
班主任拒绝给几名所谓成绩差的学生报名,说轻点,是一种功利教育;说重点,是一种教育歧视。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便“以成绩论成败”,给偶尔考试成绩不够好的孩子脸上贴上差生的标签,不仅让家长难以接受,而且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要知道,孩子也有人格和自尊心,而且就写在他们天真无邪的脸上。虽然学校叫停了“拒收差生”的做法,但由此留在孩子们心中的羞辱和阴影,将很难消除。
针对一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采取一些鞭策措施,是很有必要的。但要把握好一个度,以正面引导为主,不能以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更不能损害孩子们的人格尊严。毕竟,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是第一位的,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老师的教学方式,都得为其“让路”。很明显,班主任“拒收差生”,是一种侮辱学生人格的惩戒手段,不仅违背了学校教育的初衷,而且暴露出了老师教育智慧和教育方式的缺失,侵犯了学生的基本权益。
可见,一些学校频频发生侵犯学生权益事件,不得不引发人们对未成年人教育和保护的反思。老师在力争学生达到品学兼优的同时,应注意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进行耐心教育和帮助,不应该采用剥夺学生接受教育权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可见,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对学生分出个三六九等,并区别对待,既打破了“起跑线”上的教育公平,又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叫停“拒收差生”的错误做法,更要叫停学校带歧视性的教育方式,摘掉镶嵌在一些教师心中的功利思维,摘掉只看得见学习成绩、升学率和教育政绩的有色眼镜,让义务教育真正回归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驾齐驱的正常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