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不能靠行政命令、搞运动式,但记者在多地采访发现,一些地方层层分解、相互攀比、调整口径,存在人为推高城镇化率数字乱象,影响新型城镇化水平与质量持续提高。(8月31日《经济参考报》)
从报道看,这种人为推高的城镇化率一方面采用调整统计口径来实现,比如通过撤县设区、撤乡镇设街道等,通过这种方法将城市中的城中村、城区近郊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户口,采用这种“一夜城镇化”、农民“被城镇化”的模式提升城镇化率,这种数字上的城镇化带来的后果是,城镇面积摊大饼式地盲目扩张,另一方面,大量农民即使“被城镇化”,也不愿离开土地,不仅导致城镇化率有名无实,而且造成城镇“地广人稀”,出现大片土地荒芜、厂房闲置等现象,土地利用效率低下,造成严重资源浪费,导致城镇化率有名无实。不管是城市化的盲目扩张还是农民不愿离开土地,这些所谓的城镇化都是人为堆砌出来的泡沫,经不起任何发展风险和市场冲击,因此,这种城镇化只是出于政绩焦虑下的一种自欺欺人,是政绩饥渴的体现,暴露出一些地方城镇化发展的急于求成。
为何会出现这种人为的城镇化?说到底,还是一些地方功利思想在作祟,城镇化率无形中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发展成绩,也是一个地方政绩的体现,城镇化率越高,代表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越迅速,也代表着地方领导的能力。正是基于这些因素,一些地方才会对城镇化率那样在意,不惜弄虚作假,在数字上注水分,做手脚,画饼充饥,只是这种“城镇化”除了数字上的养眼,没有一点实际意义和价值,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注定是虚幻的泡沫,没有任何抵御风险的能力。人为推高城镇化率不是真正的城镇化,暴露出的是一些地方的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也是一种浮躁政绩观的体现,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