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
我省完成首例3D打印 全膝关节置换手术
卫生岗位技能大练兵
下一篇4 2016年8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
饮食应以清润甘酸为宜
 

□ 王津淼 星级记者 俞宝强 文/图

时下正值初秋,秋天,阳退阴长,热去寒来,草木枯萎,万物凋零。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陈幸生表示,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观点,秋季之养生贵在养阴防燥。具体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调养。

专家简介

陈幸生,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针灸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脑病四科主任。擅长针药并用治疗脑病,如:脑出血、脑梗塞、脊髓炎、偏头痛等神经内科疾病,尤其擅长应用芒针、刺血等特种针法治疗面瘫、吞咽障碍、蝴蝶斑、眩晕等疑难杂症。

精神调养:关键在于培养乐观情绪

秋天的萧瑟之景,往往使人触景生情,多愁善感,难免情绪低落,甚至悲忧。中医认为,肺外应于秋,在志为忧,悲忧最易伤肺。《黄帝内经》指出:“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秋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意即秋天要使意志保持安逸宁静,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陈幸生说,人们为了适应秋天的“容平”之气,减轻秋季对人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关键在于培养乐观情绪,以使神志安定。常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对精神健康都大有裨益。此时,最好外出旅游,游山玩水,因为临水使人开朗,游山使人幽静,年龄大的泛舟水中,怡然自得;年纪轻的攀山登岩,砺炼意志。还可以听听音乐,欣赏一下戏曲,或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这样,苦闷的情绪也随之而消。

饮食调养:秋日饮食应以清润甘酸为宜

秋天人体会出现口鼻咽喉干燥、皮肤干裂、大便干结等津干液少的“燥”象,因此,秋日饮食应以清润甘酸为宜。根据“燥者润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则,适当多吃具滋阴润燥功效的食物,如芝麻、核桃、蜂蜜、梨、甘蔗、柿子、香蕉、荸荠、橄榄、百合、银耳、萝卜、鳖肉、乌骨鸡、鸭蛋、豆浆、乳品等,以养肺阴;同时,秋季肺气往往偏旺,要少一些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蒜、韭菜、葱、姜、辣椒等。

陈幸生介绍,另外根据“酸甘化阴”的原则,还宜进食一些带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苹果、芒果、杨桃、柚子、猕猴桃、柠檬、山楂等,既可化燥,还能防止肺金过甚对肝木的克伐。应少吃辣椒、花椒、胡椒及葱姜等辛辣食物,尤忌如麻辣火锅之类大辛大热之品,以防加重秋燥。秋天提倡食粥,最好是将上述润燥之品与粳米或糯米同煮,既可补充营养,又能增液去燥,实乃一举两得。

起居调养:中、晚秋入寝时要注意关好门窗

陈幸生强调,入秋后,因夏天过度的消耗未能及时补偿,人体常出现浑身酥软、精神疲惫、饮食不化、睡意绵绵等“秋乏”表现。这时应根据“秋冬养阴”的法则,适当调整“生物钟”,将夏天晚睡早起的作息时间调整为早睡早起,做到起居有时,劳逸适度,保证充足休息,不熬夜,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

需要注意的是,心脏病患者不宜“起早”,肝病、肾病、胃病患者莫要“贪黑”,切忌过劳。室内可盆栽花草,以调节空气湿度。中、晚秋入寝时要注意关好门窗,适加薄被,以防虚邪贼风侵入,发生伤风和中风。秋天温差较大,早秋湿热,晚秋寒冷。在中秋前后较长时间,虽凉风习习,却不甚寒冷,根据我国传统养生“秋不忙添衣”的观点,可适当让身体“冻一冻”,这样既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需要,防止厚衣覆盖而致身热汗出,损阴伤阳,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体御寒能力。但“秋冻”要因人、因天气变化而异,到了深秋要注意保暖,尤其是老人和小孩,应适时增衣。

运动调养:多出户外开展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景色宜人,既是运动锻炼健身的好时期,又是饱览大自然绮丽风光的好季节。 陈幸生表示,我国民间素有九九重阳登高的习俗,在此季节,宜外出登山旅游,不但“练腿脚防衰老”,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提高机体耐寒及抗病能力,还能增添雅趣,陶冶情操。

陈幸生认为,多出户外开展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快走、慢跑、骑行、游泳、太极剑等,在室内宜练呬字功、吐音导引功、健鼻功,并洗冷水浴等。需要注意的是,室外运动后,要及时擦汗、穿衣,以防感冒。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