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他放弃优厚工作,借钱创办企业;面对困境,他带领团队创造年产值1亿多元的佳绩,稳坐省内玻璃深加工行业“头把交椅”;面对行业变幻,他只坚持做企业信誉。
是的,作为合肥市玻璃商会会长、安徽恒春玻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恒春的肩上担着太多的责任。可不管怎样,他似乎总能在大家的期望下,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带领公司、商会良好发展。
近日,王恒春在专访时讲述了这些年他创办企业、带领商会的故事。 曾梅 宗海燕/文 黄洋洋/图
33岁创业 成立首家钢化玻璃企业
8月12日上午,合肥市区,阳光正好。
在金潜广场17楼的办公室里,王恒春面带微笑,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这位精力充沛的“暖男”董事长兼会长已经51岁。
“1995年,我开始在一家企业从事销售工作,其中一项就是到上海采购深加工的安全玻璃制品。”王恒春说,短短3年的努力,他让这家子公司的业务量急剧上升,收获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甚至还拿下了上海耀皮公司在安徽省的唯一代理权。
也就在这一时期,王恒春清醒地看到了安徽在玻璃深加工领域的短板,以及这个朝阳行业在市场的潜力。
于是,一个想法在他心里滋生——自己创业,填补玻璃深加工在安徽的空白。
1998年,33岁的王恒春,在别人惊讶的目光中辞去总经理职位,借钱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合肥恒春玻璃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安徽第一家钢化玻璃深加工企业。”王恒春说,此举填补了省内没有钢化玻璃深加工企业的空白。
眼光独到 变“坐商”为“行商”
“最初成立的时候,全公司只有5个人,其中跑销售的3个人。”王恒春说,尽管如此,但在他的带领下整个团队士气很盛。
“当时,行业内都处于坐在家里被动等客户的状态,但我认为只有改变这种经营方式才能取得更大突破。”于是他开始给业务员分区域,让他们按照分区跑各个工地,这个决定颠覆了玻璃深加工行业坐等客户上门的传统做法,变“坐商”为“行商”,让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有了很大突破。
紧接着,他凭借清晰的战略思路,为公司谋划出三大版图:玻璃加工厂、销售公司和装饰公司。
很快,王恒春利用自己做销售业务的强项,先后成立了南京、南昌两家办事处,并形成了用销售公司和装饰公司的收入支持加工厂的投入,利用加工厂的产品完成销售订单的良性业务链,并开始大跨步发展。
质量+信誉 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此后的几年里,他凭借着敏锐的眼光,不断开拓市场,又在最好的时机,借助政策的东风,成功贷款融资,为公司发展注入最关键的血液。靠着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在他的努力下,公司还争取到了很多省内外重点项目,使得公司迅速壮大,于2006年成立了安徽恒春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因修机场路所需,南岗厂被征,公司在小庙工业园购地80亩,建厂房4万多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2013年5月小庙厂正式投产,职工人数也增加到100余人。
如今,公司年产值突破1亿元,年产值与成立之初相比足足翻了10倍。
坚持本业 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王恒春介绍,现在的“恒春”公司下设玻璃销售和玻璃安装分公司,具有国家玻璃安装施工资质,可按客户要求优质完成各类高难度大型玻璃安装工程的设计及施工。目前产品已销售到省内各地市县重大工程,远销至北京、上海等地重大工程及多次出口国外。
目前,公司已经成为安徽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产品品种最齐全的玻璃深加工企业。一系列的成绩让“恒春”公司坐稳了安徽省玻璃深加工行业的“头把交椅”。
如今,公司在王恒春的领导下,凭借优质产品和一流服务,赢得了广泛好评,先后获得“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著名商标”“科技进步先进企业奖”“‘AAA’级信用等级企业”“安徽建材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等荣誉,王恒春本人也多次被合肥市政府评为“先进工作者”。
关于未来,王恒春说,他希望能依靠信誉和努力,做好本业、做专本业,在玻璃行业做大做强。
肩扛责任 商会“抱团”提升话语权
如今王恒春已连续3届担任合肥市玻璃商会会长,在他看来,做会长比做单独的企业,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商会不仅是一个抱团组织,更是市场的‘排头兵’,是市场风向最敏感的‘瞭望者’。”为了让商会会员单位能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他多次带领大家一起去外地考察、学习。
在王恒春看来,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在对行业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行业规则,引导良性发展。为此,他以商会名义拟就《合肥市玻璃商会关于行业准入制度的方案(试行)》上报至市政府相关部门,建议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展准入工作,以进一步规范合肥玻璃市场,促进其有序健康发展。此举得到合肥市领导的赞赏。
此外,他还积极成立采购平台基金,扩大原材料采购话语权,强化会员自律,规范行业竞争,闯出了一条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
“我认为,商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担政府职能部门的部分职责,参与行业规范的制定,建立建全准入制度。”王恒春说,他期待未来可以让商会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参与,有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