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不少减肥机构推出各种特惠套餐吸引消费者。记者在多地调查发现,火热的减肥市场上,从传统的中医减肥到流行的高科技仪器减肥,一个疗程动辄数千元,但有些机构没有执业许可证,不少“医师”培训两分钟就上岗,使用的一些产品涉嫌假冒伪劣。(8月4日《京华时报》)
减肥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难免会引来众多争食者,其火爆的程度,不仅体现在参与减肥的人数众多,而且减肥的方式也层出不穷,价格更让人看不懂。用淘金的心态去对待减肥市场,哪有不乱的道理?减肥“医生”两分钟速成,减肥仪器成了漫天要价的理由,门店无资质、人员无资格、用品质量难保证等,都暴露出减肥市场亟待整饬的乱象。
减肥机构只要自创一套理论,就能推出一个项目,没有人去验证这套理论的科学性,似乎减肥比的是脑筋急转弯和吹嘘能力,只要精心设计一套骗术,忽悠一批顾客不成难事。对于诱人的减肥成效,顾客又往往缺乏识别能力,也不排除有人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试一试也无妨。可见,减肥市场若只存在减肥机构和顾客,监督力量这个关键第三方不在场,就等于将一群肥羊拱手交给了狼群。
然而,负有监管责任的虽有三个部门,却反而让监管主体更加模糊。比如,卫生部门认为,减肥机构不属他们管,他们只管医疗机构,但减肥机构属于非医疗机构。食药监部门则认为,他们只管药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减肥机构的药品属于内部流通,他们管不了也管不好。而工商部门则表示,减肥机构属“地下经营”,他们难以监管到位。
此“九龙治水”格局,正是打击力度不足的根源所在,但不管怎样,这事总得有人管,监管的责任单位必须明确,监管不力的责任必须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