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羊城晚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有清一代,也出现了不少清正廉洁、敢于担当的名臣好官,他们为国为民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特别是在抗洪抢险中,他们毫不含糊,奋勇当先,留下了不少感人至深的故事。
林则徐发配途中堵决口
先来说说林则徐(1785~1850)这位民族英雄。即使在被发配充军途中,他仍以大局为重,听从朝廷的召唤,立即投身到抗洪堵决口中去,实践了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人生信条。
据《中州轶闻》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禁烟、抗英有功的林则徐,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发配到伊犁“效力赎罪”。
哪知途中传来了黄河于六月十六日在河南祥符(今开封)县张家湾决口的消息。由于河官及地方大吏抢堵不力,黄水直冲省城,多数街道水深丈余,官署民舍倒塌无算。黄水越过开封后,横扫河南陈留、通许、杞县、鹿邑、睢州、柘城及安徽一些州县,大地一片汪洋,人民深陷灾难中。
面对如此严重的洪涝形势,清政府大为震动。从六月三十日起,道光帝连下三道敕令,命文冲迅筹防止水灾扩大的办法,并派出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亲往河南总理河工,又接受王鼎建议,下令精于治河的林则徐“折回东河效力赎罪”。
林则徐接旨后,毫不犹豫,毅然奔赴灾区。
八月十六日,林则徐到达开封。他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立即搬至工地住下。当时伏秋大汛将过,林则徐建议抓住时机开展堵口,即开始组织人力,筹集料物,并与有经验的老河工研究堵口方案,最后确定:在口门东西各筑正坝、上边坝、下边坝三道坝,从两端向中间进堵;同时开挖引河千余丈,分流回归故道。他仍然像从前一样,风里来,雨里去,和民夫一起坚持在工地上,患病了也不休息。
到十二月底,在林则徐的具体组织下,东西两坝及引河工程已完成大部,虽曾一度跑埽(用树枝、秫秸、石头等捆扎而成,用以堵口或护岸的物料)十余丈,经过奋力进堵,终于在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初七合龙成功,迫使黄水全部重回故道。
看着林则徐尽心尽力在堵口一线上奋战,钦差大臣王鼎十分感动。在堵口将近完成时,王鼎即上奏皇帝,以“林则徐襄办河工深资得力”,要求免予充军。但道光皇帝当时已被侵略军吓破了胆,怕留下林则徐对讲和不利,仍然令他充军伊犁。
丁宝桢主动请缨堵决口
丁宝桢(1820~1886)是晚清少有的名臣,他以勇于任事、吏治严整、为政清廉闻名于世。尤其是在他任山东巡抚期间,先后两次主动请缨,带队去堵黄河决口,留下了赫赫英名。
同治十二年(1873年)秋,黄河在山东东明的岳新庄、石庄户民埝决口,河水夺溜南趋,山东、江苏、安徽数百里为灾,运河交通同时废弃。决口的下游滔滔黄水所到之处墙倒屋塌,有的全家爬上屋顶避难,有的顺水漂流沉没,有的爬上树枝避水,种种惨状目不忍睹。然而清朝政府上下治水之议莫衷一是,任由灾害发展。当时的山东巡抚丁宝桢毫不犹豫,毅然奏请亲往督堵岳新庄的决口。丁宝桢每日到工地上巡查,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及时发放物料款,使物料筹集速度很快。在丁宝桢的带领下,这处决口终于合龙成功。
同年十一月,丁宝桢又奏请堵复了东明石庄户口门,终于水归原河道。光绪元年(1875年),为了长治久安,丁宝桢奏请朝廷亲自督促地方官员,由石庄户下十余里到贾庄,监筑长堤。
大堤筑成后,当地立碑纪念,丁宝桢更亲自书写了碑文。
刘统勋惩处恶吏助堵口
刘统勋(1698~1773),官至宰相,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敢于直谏,在吏治、军事、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他曾三次奉派督修黄河溃堤,颇见成效。
据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黄河洪水再次泛滥,灾情严重,刘统勋作为宰相,第三次奉旨督修中州黄河堤防工程。他从不摆宰相架子,经常深入实地,亲身巡察工地,及时解决具体问题。
有一天晚上,刘统勋走出馆舍,微服巡行河岸,见到有数十位用车送高粱秸的乡民露宿在河岸上,人和牛都饥饿疲惫不堪,老少相对哭泣,他便详细询问原因。乡民哀恸地诉苦说:“我们是下面县里的乡民,奉县官之命,送秫秸来此供修堤之用。而收料委员,每车料要向我们索要五缗钱(一千文为一缗钱),不给钱他就不收料,我们都是穷人,哪里有钱给他?故滞留在这里已经十来天了。所带干粮和费用都已用尽。要想回去,又没法交差,正不知如何是好,所以伤心痛哭。”
刘统勋听了半信半疑。为了弄清实情,他不顾宰相的尊严,决心假扮送料乡民,前往试探究竟。
第二天,刘统勋就推了一车料来到料场,向那个委员交料。这委员见他面目光亮,衣履干净,误认为是乡中的富裕人家,更有油水可捞,竟索要十多缗钱。刘统勋说:“官府并没有规定交料还要交钱,你不应该私自乱收费。现在修堤急需用料,理应赶紧收料,转运紧急工地,筑堤抗洪。像你这样故意刁难,延误工期,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这个委员不但不听,反而大怒,命随从鞭打刘统勋,把他赶出去,并没收他的牛车。
刘统勋赶回馆舍,立即派人拿令箭去把该委员抓来。该委员见刚才鞭打的人竟是钦差大臣刘相爷,顿时浑身打颤,跪地求饶。刘统勋问明情况,即命推出斩首。众官员跪地求情,才免他一死,把他拉回来重杖数十,套上大枷,拉到工地上枷号示众。
此举震慑了各料场的收料委员。从此乡民来送料,都随到随收,再没有敢索贿刁难的了。解决了乡民交料难的问题,大大加快了堵口工程进度。
阿桂堵口刚愎受教训
阿桂(1717~1797),满洲正蓝旗人。他是清代屡立战功的重臣,而且他善于发现人才并推荐人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知错就改。
乾隆四十四年至五十四年(1779~1789)十年间,阿桂虽身为大学士兼领班军机大臣,却常年在外修筑河南境内的黄河大堤,视察水利工程。有一次,他主持修筑青龙冈堤坝,因急于求成,基础没有打牢就向前推进。他手下有个副将名叫李吉荣,看到这个问题后,主动向阿桂指出,这种做法是水利工程的大忌,必须减慢速度,否则,欲速则不达。
然而,阿桂仍然按照自己的计划继续快速推进,堤坝很快就合龙了。在合龙那天,文武百官纷纷前来道贺,唯独不见李吉荣。派人去找,却不在馆舍,最后在大坝上找到他,李吉荣对来人说:“请替我谢谢相爷,其实这个坝并不稳固,我不敢为去贺喜而离开工地,以免发生意外。”李吉荣继续加土加料,以期加固,想挽回前期的缺陷。谁知,仅仅过了两天,大坝就被大水冲垮了。
那天半夜,阿桂在睡梦中听说坝垮塌了,吓出了一身冷汗,赶紧起来跑去察看。而李吉荣早已身先士卒,挂缆下河抢救,但不幸被大水吞没。阿桂十分焦急,立即下令,凡能救出李吉荣的,官升三等,兵民赏银千两。不久,在大家的奋力抢救下,终于把李吉荣救了上来。阿桂万分懊悔,心痛得流下眼泪,亲自给李吉荣脱下湿衣服,把皇上赐给他的黑狐罩衣盖在李吉荣的身上。
过了很久,李吉荣才醒了过来。
此事给了阿桂深刻的教训。他实事求是,将自己的错误如实上奏皇上,竭力推荐嘉奖李吉荣。阿桂不回护自己过错的器量和坦荡胸怀,使大家很感动,也更加敬重他了。在阿桂的带领下,大坝很快又重新筑了起来,彻底堵上了这个黄河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