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位裁缝,他的最大业余爱好是钓鱼,受其影响,我十几岁时也扛上了鱼杆。那时的鱼杆简单易取,不用花钱买,从附近的竹园里砍下一根2~3米长的小竹子,简单加工一下就成了。至于鱼线、鱼漂和线砣,也分别是用缝纫机线、鹅毛管和牙膏皮做成的,只有鱼钩是买来的。
家乡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大河,南北向,穿镇而过。小集镇河段两岸大部分是一人多高的芦苇,为了安全起见,若那天父亲有事不同我一块钓时,我便约上1~2位钓友一同前往。钓鱼必须要起早,赶在太阳出来前,拨开芦苇丛确定水面位置后就可以打窝了,然后大家坐在一起聊聊天,半个小时光景就可以提竿垂钓了。我们钓的大多是鲫鱼,运气好的时候也能钓到一两斤重的鲶鱼和黑鱼。
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有时候我们连钓几个小时,鱼漂动都不动一下,这鱼儿究竟啥时候吃钩呢?这个真不知道。每遇到这种情况,父亲就开导我说,垂钓是一项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务必做到三心:耐心、细心、安心,性急吃不了热粥,有付出就有收获,你以后长大了,干任何事情也应该这样。你还别说,我在职时能够比较圆满地完成集团公司安排的繁杂后勤管理任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小时候钓鱼养成的良好心态。
农村人没有清晨吃过早饭才干活的习惯,一般是乘早先到地里干上几个小时活后才回家吃早饭。我当然不能破例,况且也破不了例,因为清晨除少数家庭有老人在家将锅灶烧得热气腾腾外,其余人家都是冰锅冷灶的,待生产队下工回来后现烧现吃。一天临近中午还未钓着,肚子饿得咕咕叫,正准备打道回府,一提竿拎不动,坏了,挂着水草了,可慢慢拎上来一看,我的乖乖,是只近两斤重的老鳖。我既高兴又心慌,生怕跑掉。那时钓鱼很简单,一顶草帽、一根钓竿、一罐蚯蚓,裤兜里装着几把米,钓到的鱼摔在草丛里,临回家时用柳条将鱼穿在一起拎在手上,仅此而已。哪里还有捞网呢?见也没见过。故只有硬着头皮铆足劲,将鱼杆一直往上提。刚将老鳖拎到岸上,鱼线就断了,只听“咕咚”一声,老鳖四脚朝天仰摔在草地上,接着用腿一顶翻过身径直往芦苇丛的水边逃跑。我慌了,顾不得许多,急忙跑向水边猫下腰,下意识地用右手向老鳖下水的位置猛抄一下,嘿,算老鳖倒霉,竟被我抄甩到岸上,随即被我踩紧逮住了!有惊无险,那个高兴劲甭提了。
退休后,我又重操旧业了,垂钓的地点也在不断扩大,如滨湖地区、肥西、长丰、巢湖等处,沐浴阳光,置身于湖河塘畔,呼吸大自然新鲜空气,欣赏湖光山色的美丽风景,真是令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老家在肥东)啊!
但刚开始垂钓时,收获都不大。一打听,原来现在的钓具和饵料林林总总有数十种之多,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也就是说,时代变了,鱼儿也与时俱进,一般的饵料根本不吃,且精得要命,稍有动静,溜之大吉。它们喜欢吃的是渔具店出售的各种精配的袋装鱼饵和下窝材料。钓鱼的手竿长度一般需要7~12米左右,离岸太近,鱼儿不敢吃钩。我原先的钓法,鱼儿好比现在有的姑娘相亲,刚得知男方无房无车就立马走人。好在“高手在民间”,我虚心地向钓友请教,并购买了上千元的钓具和饵料等,慢慢地掌握了现代的钓鱼技巧了。
之后我的钓技不断长进,也时有可观的收获,有时钓得多了,还送给亲朋好友、孩子的同事和生活区门卫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