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在手 有效防治洪涝灾害常见病
夏季养生:温补阳气 化湿健脾
3上一篇 2016年7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夏季养生:温补阳气 化湿健脾
宜清淡,忌油腻,多食蔬菜瓜果
 

专家简介

张道宗,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安徽省国医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擅长对痛症、风湿病、顽固性失眠、脑卒中后遗症、强直性脊柱炎、小儿多动症、胃脘痛、泄泻、消渴、慢性咳喘等内科疑难杂症及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病的中医中药、针灸治疗。

□ 王津淼 星级记者 俞宝强 文/图

夏季养生重在阴阳平衡,这个平衡又是动态的、相对的、变化的,正如中医常说的“春夏养阳”。由于夏季气温高,是许多植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然气温较高,人体的阳气向外发散较多,很多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本就属心阳不通或肾阳不足。安徽省针灸医院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张道宗认为,夏季到了一些患有这些疾病的患者,要适当让阳气不要外泄过多,仍要顾护人体的阳气为主。

健脾:去除体内湿气,轻松过夏天

脾在正常情况下就旺于四季,且蕴藏在肝、心、肺、肾四脉之中。从人体生理角度来说,生命活动的维持、心肺肝肾四脏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均有赖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和津液的充养和滋润,所以四时之中皆有脾胃之气。这是张道宗教授率先提出的“四时皆有土”学术思想。因而夏季养生当在健脾祛湿的基础上才能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张道宗认为,夏季雨水较多,湿气很重,最容易发生“湿”困脾胃的现象。加之暑热,人们特别容易觉得困倦、身体四肢沉重、没有食欲、皮肤出现湿疹或皮疹,甚至会出现肠胃炎。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在夏季不妨多吃些具有祛湿、健脾功效的食物,去除体内湿气,轻松过夏天。推荐的夏季养生策略是:乌陈饮,可用乌梅三到五枚、陈皮6~8克泡水代茶饮,养阴生津,如果血脂高、身材偏胖可以适当加点山楂6~8克,效果显著。此外白扁豆、山楂、山药、冬瓜、薏仁、芡实等食物亦具有健脾开胃祛湿的功效。

养阳:夏季养生要点在于温补阳气、养心

由于夏季的阳气旺盛且易外越,故凡有损于阳气的生活习惯都应该避免。 中医学认为“火热为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所以夏季养生的要点在于温补阳气、养心。神气充足则人体的机能旺盛而协调,神气涣散则产生病象。七情过激皆可伤心,也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在这个意义上,夏季养神就显得极为重要。夏为火,火生土,土主脾胃,而脾的生理特点是恶湿胃恶燥。夏季雨水多,易挟湿邪,故夏季多患脾胃病,出现食欲不振、乏力、腹泻等症状。而脾胃虚弱的人在夏季,更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清淡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建议少食多餐,适当服用一些化湿之品。当进入盛夏时节,气温高且湿气大,闷热难耐而大汗频出,使人口渴,此时需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反之,则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

调养:饮食宜清淡,忌油腻,多食蔬菜瓜果

夏季是湿热多雨的季节,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因此饮食调养、起居调摄、运动锻炼等都应以化湿健脾顾护心阳为首,其中饮食养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日常可食用红枣、葡萄、樱桃、红豆、芡实等,红花(藏红花)3~5克、西洋参3~5克泡水代茶饮,尤其是对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可起到益气养心之效。夏之时节人应晚睡早起,顺应自然,保养阳气。因为夏天太阳升得早,清晨空气清鲜,早起后到室外参加一些活动,对增强体质颇有益处。此时人体处于心火旺,肺气衰的季节,因为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引发头昏脑涨、失眠心悸、食欲不振和乏力等症状,需要及时补充水分。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在这个季节人体最易产生内火。即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失衡而出现的内热诸疾。为此创立了一个方子,无论是心火、胃火、实火、肝火、气郁均可使用,组成:白菊花、川贝母(捣碎成末)、陈皮、茯苓、莲子、荷叶水煎服或用代茶饮,效果显著。饮食摄养宜清淡,忌油腻,多食营养丰富的蔬菜瓜果,如夏季祛湿的最佳食物——绿豆,祛湿利水之佳品——赤小豆,祛湿除痹痛之薏仁米,祛湿利水的常食蔬菜——冬瓜。但无论多么好的祛湿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等)均不宜一味偏颇地过量食用。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