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完美叫“别人家的孩子” 专家:为人父母,要学会“捧”孩子
2016年7月1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有一种完美叫“别人家的孩子” 专家:为人父母,要学会“捧”孩子

□ 汪婷婷
 

一年一度的中高考已落下帷幕,有人说“铁打的高考,流水的状元”,可状元总是“别人家的孩子”。生活中你一定没少听过这样的话:“你看看人家考了多少分,上了什么大学”、“你看人家找了多好的工作,多有前途”、“谁谁谁家孩子怎么那么聪明,那么懂事,你看看你”……

作为子女,你有过这种被比较的经历吗?“别人家的孩子”是你的努力方向还是“心头大患”?作为父母,“别人家的孩子”是否真的比你家孩子好吗?”“别人家的孩子”对自己孩子的成长造成的究竟是动力还是压力?是自信还是自卑?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针对此话题采访了部分家长和孩子,那些喜欢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上的父母,其真实心态如何?孩子的真实感受又是怎样?

孩子想说:

或虚构或真实 “别人家的孩子”一直存在

“我感觉爸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多半是他们虚构出来的,只是想让我们朝着他们想要的方向努力。”在合肥市育英中学读初二的燕燕对记者说。燕燕表示,她几乎不相信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的真实性,因为“每次都不指名道姓,只是说谁家的孩子又怎么样了”,她认为父母只是想借此来“刺激”成绩并不算太好的自己。

跟燕燕不同,刚毕业于安徽财经大学的小敏从小到大都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比较对象,也就是她同龄的表姐。据小敏介绍,她和表姐从小一起长大,小学到高中上的都是一样的学校,家住得也近,表姐成绩优异,自然成为母亲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每次考试后母亲总要第一时间问她俩的成绩,如果没有比过表姐,母亲就会显得很失落。“后来表姐高考比我多了几分,上了安大,到现在我妈还总是说起这事,可我觉得就算我也上了安大,她又会比我们谁上了更好的专业。”小敏说道。

小敏目前在合肥实习,她对记者说道:“每次回家妈妈总是会问起我和表姐的情况,听说表姐在上海找了份不错的工作,她又以此来‘念叨’我。小时候比成绩、比听话程度,长大了比工作、比找对象进度,我的成长简直就是伴随着比较。”

人外有人,“比较”没有尽头

目前在合肥十中读高二的小郝是个看上去内向、腼腆的女孩,这样的“乖乖女”也会被父母拿来和别的孩子比吗?小郝告诉记者:“我学习成绩一般般,中等偏上吧,我妈妈同学的女儿,和我一样大,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她就已经跳级上初中了,现在在武汉大学读书了,这些年我妈妈一直和我提她,说她多么优秀,学习有多好。”小郝表示,母亲提及“别人家的孩子”时,语气里的那种羡慕让她感到有些“不舒服”。

然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小郝母亲的同学张女士也曾向小郝母亲提及过自己的担忧。原来张女士担心早早进入了大学的女儿会面对更多更优秀的竞争对手,所以会经常打电话“关切”女儿的学习情况。

“那个女孩的妈妈以前会经常拿他们学校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来激励自己的女儿,所以我感觉做‘别人家的孩子’压力也是很大的,因为会有更强大的比较对象。”小郝感慨道。

父母心声:

希望在比较中激励孩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家长承认,确实会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提起“别人家的孩子”,但有时候只是“望子成龙”心切,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激励孩子,只好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

在合肥某国企上班的贤先生最近情绪有些低落,原来是今年刚结束高考的儿子成绩不太理想。“我儿子性格不太开朗,什么事都不喜欢跟我们说,学习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的,我们有时候挺着急的,就对他说‘别人都在努力,再这样下去只会与别人的差距越来越大’之类的话,其实有时候我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有什么问题。”贤先生对记者说。

他还表示,有时候只是“随口一说”,并没有真的觉得别人的孩子比自己孩子好,只是希望能够激励到孩子,但往往事与愿违,儿子对此“很冷漠”。

想通过比较让孩子成长更快

“你看看别人家的小妹妹比你还小,都会自己吃饭啦,也不要妈妈抱啦;别人家的小弟弟不哭不闹,还喜欢翻小画书……”这是李女士经常对她三岁的女儿说的话。家住合肥市铜陵新村的李女士是个全职妈妈,她告诉记者,虽然觉得孩子还小,但有时也会有“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忧虑。李女士觉得,有时候想让孩子听话,只能通过对比同龄的孩子来说教,让她意识到自己应该也要学会做这些事。

“有时候习惯成自然了,总是不自觉地对她说‘你看看别的小朋友都怎么怎么样了’,其实只是想通过这种对比让她更快地养成一些习惯,能够更快成长。”李女士说道,她自己有时也会意识到总是这样也不好,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孩子成长中的比较往往无可避免。

专家声音:

“比较”会让父母和孩子“压力双大”

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安徽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陈红老师(个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学哲学、科技与社会)。陈老师分析,每个人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被“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也会被当作“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存在这样的现象,关键在于“现代社会生存和竞争压力大,很多时候‘一考定终身’,父母把太多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别人家的孩子’仿佛就是成绩优秀的代表”。

“中国现在很多的家庭模式让人倍感负担。比如有的父母既希望孩子‘成龙成凤’,又觉得‘恨铁不成钢’,自己的孩子各方面不如别人;而有的孩子既害怕走错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又厌恶父母设计的人生,在内心深处会抵触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较。如此一来,双方都背负着沉重的压力:父母承担着孩子在复杂的竞争中被别人比下去的压力,孩子承担着辜负父母心血和期待的压力。”陈老师说道。

陈红还分析,孩子从出生的时候一直到学龄前,父母基本都是看自己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好,是“是世界上最好的孩子”,但是当孩子上了学,有了各方面竞争开始,“别人家的孩子”开始占了“上风”。“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其实你的孩子也许同样是别人眼里羡慕的好孩子,所以父母应当调整心态,改变这种认知。”陈红说道。

学会赏识孩子,让成长充满自信阳光

陈红表示,适当的提及“别人家的孩子”会使孩子有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要用合理的方式表达,“别人的优点要学习,但是也不忘鼓励自己的孩子,毕竟要学习别人身上值得学习的,而不是一味地成为别人”。反之,“如果父母吝啬自己的鼓励和夸赞,将别人的优点放大,而忽视自己孩子的好,甚至当着别人的面贬损自己的孩子,则容易导致孩子的自卑心理和抵触情绪”。

陈红针对有上述心态的父母给出了建议:“孩子的行为都是父母行为的折射,父母在一味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较的时候,应当反思自己做的是否比别的父母好。父母应该多挖掘孩子的闪光点,而不只是关注成绩。要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因为被父母赏识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充满了自信与阳光,会有更好的作为,好孩子很多时候是‘捧’出来的。而长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的孩子,往往做事缺乏自信,不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容易否定自己。”

“总之,人人生而不同,最好的教育是鼓励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每一次的进步都是跟自己比,最好的成长也是能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做最自在的自己。”陈红总结说。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