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北京晚报》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罗斯最新的“武士”单兵作战系统已经部署到部队,俄军南部军区北高加索的部队装备了1000套这种“武士”系统。当然,这套系统究竟有多神奇,大家可以拭目以待。不过,在世界军事进程中,单兵的电子化、信息化脚步,确实一直都在把士兵们打造成“超级机器人”。
头盔上的“水晶魔眼” 深入战场一线甄别险情
眼睛是人体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但在战场上,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和复杂起伏的地形,士兵们难免“目不暇接”。此外,一个人看到的情景,如何能与战友们分享?针对这个问题,一种安装在头盔上的微型摄像机就能够解决了。
这种微型摄像机轻便小巧,可以直接安装在多功能战术头盔上。获得的图像,既可以回放、重现,帮助士兵们捕捉已经消失的画面,也可以通过战场信息化系统,将录像资料传到电脑中存储,或通过网络系统,发送给上级部门、战友或是专门的战场信息系统。
除了简单地“记录”眼前情形外,现代的摄像机还能智能地从摄取到的图像中,甄别出有威胁、有价值的目标。
其中,法国军队正研发的FELIN系统便是一例。该系统的每个士兵都携带无线电设备,具备定位能力,能够发射和接收信号。在战斗中,他们随身携带的摄像头能够拍摄下周围的画面,并通过装备在微型冲锋枪把上的微型键盘和迷你手柄,将图像发送给战区指挥官。
特种顺风耳 连敌人的脚步声都能听到
军人戴的耳机,跟咱们日常戴着听音乐、打电话的耳机不同,不会妨碍他们听取周围环境的声音,相反,还能帮助他们更清楚地听到有价值的声音。
在战场上,有时万籁无声,有时却是枪炮轰鸣。士兵们需要通过电话,与战友、上级保持联系。如果直接靠“裸耳”,既可能听不到细小的目标声音,又可能被巨大的轰鸣声震伤耳膜。这时候,就需要智能耳机出马了。
智能耳机能接收周围环境的声音,经过智能化处理之后,再送入士兵的耳朵里。它能甄别出不同的声音,然后加以针对化的处置。对于巨大的环境噪声,如枪炮声、爆炸声、坦克的轰鸣声等,耳机可加以抑制。
相反,对于原本较低的一些声音,例如脚步声、人声,或者较远处的一些机械声音,它又能加以放大补偿,帮助士兵听见这些声音。当然,还有个本职工作是传送战友之间的通讯。
手握平板 千军万马方寸掌握
手拿平板电脑,看电影、玩游戏、打电话……已经成为“现代宅”的标配。战场的士兵们手中,往往也有这样类似的平板,不过不是为了游戏,而是为了传递信息作战。
士兵用的“平板”,其实应该叫做模块化显示系统。它以无线电信号连接网络,向下可以集成士兵们随身携带的各种探测设备获得的信息,帮助士兵们准确判断;向上还可以与战友和指挥官联通,共享战场信息;也可以从上级指挥部门获得C4I的平台处理能力,即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和情报。
平板设备使用最普及的当然是美军。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将“敌方目标”“友军”“我方车辆”等内容信息,输入计算机可视化系统,并显示在平板显示器上。这样,不仅明显降低了美军的误伤率,而且还提高了打击效率。
而我国军队在智能装备方面,虽然还与美国有所差距,但也在部队中配备了大量的智能终端,如数字电台、北斗卫星导航智能机等。
夜视仪 都能当好“夜猫子”
到了夜间,对军人而言,看不清东西,则意味着枪炮的威力难以施展。
夜视仪就是帮助士兵在夜间观测的设备。从夜视原理上说,分为两类。一类是微光夜视仪,就是通过先进的设备,捕捉景物发出的微弱光线,然后将其在屏幕(目镜)上清晰地显示出来。另一类是红外线夜视仪,它是捕捉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即热辐射),再将图像显示出来。
显然,这两类夜视仪都有各自的短板,比如,在真正完全无光的漆黑环境下,微光夜视仪也无能为力;而红外夜视仪则必须要求物体与背景有温度差。
夜视仪技术比较成熟。在1945年夏天的冲绳岛战役中,隐藏在岩洞坑道里的日军利用复杂的地形,在夜晚出来偷袭美军。美军将一批刚刚制造出来的红外夜视仪紧急运往冲绳。当日军趁夜色爬出洞穴偷袭美军时,被美军的红外夜视仪瞄个正着,一阵枪炮扫射。这也是人类战争史上红外夜视仪首次发挥重大作用。
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军于4月13日半夜进攻阿根廷据点斯坦利港。此战中英国的所有枪支、火炮都配备了红外夜视仪,阿军却没有夜视仪。于是,战斗变成一方肆意屠杀,另一方被动挨打的局面。到次日晚上,伤亡惨重的阿军被迫向仅有己方兵力五分之一的英军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