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唯唯
在徽州,无论你走进哪个村落,粗看都差不多,错落有致的白墙黑瓦,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好像并没有多少差别。然而,当你把心静默下来,细究之下,就会发现这村与村之间还是有区别的。这区别,不分雅俗,各有味道。被誉为“新安第一岛,徽州最雄村”,就有着别具一格的味道。
雄村原名洪村,元末曹姓人入迁,取《曹全碑》中“枝分叶布,所在为雄”句改名为雄村。距今有800多年历史。雄村最大看点当数竹山书院。导游说,竹山书院就是由当年两淮八大盐商之一的曹堇饴的两个儿子曹景廷、曹景宸兄弟捐资建造的。曹堇饴是当年众多徽商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他病入膏肓、弥留人间之际,嘱咐两个儿子的只有一件事:“在雄溪之畔建文昌阁、修书院。”
儿遵父命。乾隆二十四年(1756年)春季,由曹景廷、曹景宸兄弟捐资建造的竹山书院矗立在雄村村口。书院两旁的石鼓和大门上方斗大的“竹山书院”的题额出自清代金石书法大家邓石如的手笔。入门处竖立了一个木屏,两廊皆方形石柱,正厅宏大宽敞。正厅中壁悬蓝底金字板联一副:“竹解心虚,学然后知不足;山由篑进,为则必要其成。”为曹文埴所撰,意思是竹子可以让人学会谦虚,并由此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山也是由土一点点积累成的,做就要相信能成功。意在勉励后学之士。不仅如此,这还是一副藏头联,非常巧妙地将“竹山”两字藏在联上。书院的门庭并不奢华,走进了才惊诧于它的精巧和轩昂,才知道这不显山露水的背后是藏巧守拙。大厅、庭院、轩室、廊亭、高阁、小楼、台榭、小桥、流水等等,一应尽有,巧布其中。导游告诉我们,这是古徽州保存最完整的书院了。
随着导游,我们来到一小型古典庭园。因园内有桂树12株,又称桂花园。导游说:这些桂树皆为明清时期曹氏族人手栽。原来曹氏家族规定:凡是族人中举后,每人需在院中植桂一株。曹氏共出了52名进士举人,所以就有52棵丹桂。植桂是取桂与贵谐音,古代就有蟾宫折桂之说。园前有平台,台柱三面皆饰以石雕,有栏柱十六,顶端各有青石狮,小巧玲珑,神态各异。
面对见证了曹氏家族“蟾宫折桂”般荣耀的一园桂树,我突然想到了流行于古徽州“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一说。中国历史上的徽商,皆处于贫困山区,种地无以生存。《徽州府志》载:“徽州保界山谷,山地依原麓,田瘠确,所产至薄,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于是,小孩长到“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跟随乡族长辈出外学做生意。然而,当他们外出当学徒学做生意那天起,心里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自卑。“读书入仕”的欲望,在他们已成为不可能的企盼之后,便把它当作人生唯一的终极目标。
在桂花园通往竹山书院回廊的廊间壁上,嵌一大黟青石板,上书“山中天”三字,字径尺五,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手书,字迹遒劲雄浑,令人留连。桂花园西首有八角亭一座,正名为“凌云阁”,亦称“文昌阁”。此阁高大雄伟,筑于高台之上,石基八面,高六尺多。阁分二层,各具八角,阁顶用纯锡铸造成宝葫芦形,既寓意为文曲星高照,又示意曹氏乃以才入仕、先学后臣的翰墨人家。
雨开始飘落,越来越大,院内响起雨滴敲打屋顶和树叶的声响。那声音宛若天籁,低沉、宏大却不嘈杂,像是在一个巨大腹腔内涌动出的吟诵声,隐隐约约又铺天盖地。走出书院,再次面对大门上方“竹山书院”的题额,我想,这次和雄村短短不过两个小时的相逢,但我记住了那高大牌坊上所书的“宰相故里”,记住了“吾乡昔宦达,首数雄村曹”的雄村。雄村,我还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