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探头“失明” 还需监管擦亮
追责才是遏制“奇葩证明”的关键
非常道
“首席工人” 是对人才的尊重
微声音
真实的“微信寻子” 为何遭遇广泛质疑?
3上一篇 2016年7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真实的“微信寻子” 为何遭遇广泛质疑?

□郭元鹏
 

“8岁走丢,现在12岁了,估计变了吧。接力,希望他早日回家。”6月29日,一条寻亲微信被大量转发,福州市民的微信朋友圈也被这条信息刷屏。与此同时,质疑信息真实性的微信也在传播。一时间,网友难辨真假。随后,多地警方核实了信息的真实性,福州市警方微博也予以了确认。(6月30日《福州晚报》)

原本是一则真实的“寻子微信”,却遭遇了广泛的质疑,有人认为是恶作剧,有人认为是闹着玩,有人担心是图片中的孩子父母得罪了人,被故意拿出来打击报复的。首先,需要为网友们的这种负责精神点赞,面对纷繁的网络信息,我们就应该多些警惕的心理,就应该多些负责的随手一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传播正能量,遮挡阴霾天。

不过,值得反思的还是:为何一则真实的“寻子微信”却遭遇了这么多的质疑和怀疑?这其实是和我们的网络环境有关系的。当这种新的传播载体出现的时候,我们是多么的相信这些信息,我们也有着随手一发的热情。可是,后来我们却无奈地发现,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真实的,我们往往还容易因为自己的随手一发而助纣为虐。

随着网络的普及,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新的载体成为了最好的、最迅速的传播手段,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实现真正的零距离,天涯真的成为了咫尺。这对于寻找走失的、被拐的亲人来说,是件好事情。

可是,当虚假信息漫天飞的时候,当骗子借助网络行骗的时候,我们该如何相信面前的信息?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对网络的敬畏,对法律的敬畏,对时代的敬畏,自己不撰写虚假的信息,自己不传播虚假的信息,自己不观看虚假的信息,为净化网络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否则我们就祸害了这个科技时代,就辜负了这个科技时代。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