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一封实名举报信打破了江苏省灌南县的平静。信中称,如今在当地担任公职的一对小夫妻,多年前曾冒用他人学籍考入大学。记者经过3天调查发现,当年顶替学籍参加高考并最终化名生活多年的人不在少数。一位亲历者透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仅灌南一县,就至少有千余人顶替学籍参加高考,其中不少人如今已是当地相关职能机构的主要负责人。(6月19日《现代快报》)
本以为,被冒名顶替的罗彩霞只是个案,至少是少数。没想到,在江苏省灌南县,类似的顶替竟然有千余人之多。如果不是因为有人与顶替者发生个人矛盾而举报,千余人冒名顶替的事情,是否将永远被瞒下去,最终不了了之?
与罗彩霞被直接顶替掉上大学的名额有所不同,江苏省灌南县的顶替,多是复读生冒用应届生的学籍。这样的冒用明显是违法的,即便抛开法律,被冒用了学籍的学生,如果想要复读再考,也会没有了机会,这也是不公平的。再退一万步,被冒用学籍的考生,其已经中途辍学,永远不再参加高考,但学籍、名字甚至身份被人冒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个与自己名字甚至身份完全相同的人,这明显也是有害公平的。试问,法度何在?正义何在?
不难看到,千余人冒用学籍上大学,绝不是一个人的悲剧,也不是一个人在背后操纵。
江苏省灌南县千余人顶替学籍上大学事件,留下了太多的为什么和怎么办。特别是,一个明显违法违规的顶替,为什么就成了潜规则?为什么能够隐瞒20年才东窗事发?如今,冒用学籍者失去了真实身份,被冒用者有“另一个自己”,怎么办?那些已经是“相关职能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的冒名顶替者,那些当初操纵冒用学籍的老师和学校等,都该承担怎样的责任?除了江苏灌南,还有多少地方、多少学校、多少人存在类似的冒名顶替问题?冒用学籍成功,到底是功利驱使之下人心的沦落,还是法律制度存在相关漏洞,特别是落实不力等漏洞?
我们期盼着,当地相关部门能够介入调查,给这些问题一个明确的答案。同时能够举一反三、吸取教训,避免与杜绝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避免社会正义与公平一再被侵犯与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