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被定为Ⅰ类致癌原
6月18日,专家讲座解答冬病夏治
留守儿童有了专门心理辅导机构
脱发严重应及时就医
什么时候矫正牙齿比较好?
下一篇4 2016年6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幽门螺旋杆菌被定为Ⅰ类致癌原
易发生于人群聚集的学校和家庭
□ 张晓玲 星级记者 俞宝强/文 倪路/图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发病率有多高?幽门螺旋杆菌是通过什么途径感染的?哪些人容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6月14日上午9:30~10:30 ,本报健康热线0551-62623752,邀请了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张承顺与读者交流。

幽门螺旋杆菌被定为Ⅰ类致癌原

读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发病率有多高?

张承顺: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旋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了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其发病率各个国家不同,甚至同一国家的各个地区也不相同。目前已知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我国是将幽门螺旋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感染的高发地区,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HP检出率可达60%~80%,而消化性溃疡患者更高,可达90%~100%。胃癌由于局部上皮细胞已发生异化,因此检出率高低报道不一。人类一旦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持续感染中。因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

在4摄氏度的水中至少存活1年

读者:幽门螺旋杆菌是通过什么途径感染的?

张承顺:“人-人” 是幽门螺旋杆菌主要的传播方式,“粪-口”传播可能是一个主要的途径。胃粘膜更新脱落时,寄居在上皮细胞的幽门螺旋杆菌必然随之脱落从粪便排除,感染者其粪便可培养和检测出,带有幽门螺旋杆菌的粪便可污染食物和水源。有报道幽门螺旋杆菌在4摄氏度的水中至少存活1年。但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的唾液、胃反流液及牙垢中,已经测出幽门螺旋杆菌,这可能与含有幽门螺旋杆菌的胃反流液反流到口腔有关。现已证实,口与口传播是一种较肯定的途径。另外医疗器械特别是内镜传播幽门螺旋杆菌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应对可能污染的医疗器械认真消毒,减少医源性传播。

易发生于人群聚集的学校和家庭

读者:哪些人容易感染幽门螺旋杆菌?

张承顺:感染易发生于人群聚集的学校和家庭,而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的儿童,其家庭成员中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儿童家庭成员的检出率,父母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他家庭高得多。

对感染的家庭调查提示,有感染者家庭中的“健康人”,幽门螺旋杆菌抗体阳性率为64%,明显高于同年龄组无感染患者家庭的“健康人”(13%),在同一个家庭中不同成员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经DNA限制性内切酶谱分析,约50%为同一菌株,这均说明幽门螺旋杆菌在人与人之间可传播,人是幽门螺旋杆菌的自然宿主。

诊断可分为血清学方法等六大类

读者: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张承顺:根据检查项目的原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诊断可分为微生物学方法、血清学方法、尿素酶依赖技术、形态学方法和基因诊断以及粪便抗原等六大类。但总的来说,从标本采集角度看,可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 ①侵袭性方法(有创检查):主要指必须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检查的方法,是目前消化病学科的常规方法。包括多种形态学、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②非侵袭性方法(无创检查):主要指不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诊断感染的方法,包括血清学方法、同位素标记的尿素呼气试验和胃液PCR,以及最近采用的粪便幽门螺旋杆菌抗原检测等。成功的病原体培养是诊断感染的“金标准”。呼气试验目前认为是除细菌培养外的诊断 “金标准”,在理论上和实际上UBT都是诊断活动性感染的最好的办法。

宜选择分餐制或使用公筷

读者: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需要根除治疗吗?怎样预防感染?

张承顺:根据2014年日本京都全球共识意见,幽门螺旋杆菌胃炎应该被定义为一种感染性疾病,也是一种传染病,感染者应给予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方面的考虑),根除可有效降低胃癌发生风险,在胃黏膜仍处于非萎缩阶段,根除可最大获益。我国人口众多,广泛根除可能导致抗生素滥用,细菌耐药性增加。但对于以下阳性疾病强烈推荐根除治疗:(1)消化性溃疡(不论是否活动和有无并发症史);(2)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WALT)淋巴瘤;(3)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以下情况推荐根除:(1)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或糜烂;(2)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3)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4)胃癌家族史;(5)计划长期服用NSAID(包括低剂量阿司匹林);(6)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8)其他HP相关性疾病;(9)个人要求治疗。

幽门螺旋杆菌是经口腔进入人体的,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是预防感染、预防胃病与胃癌的重要措施。中国有不少婴幼儿感染了就与大人口对口喂食有关。对于家庭成员中有感染者,宜选择分餐制或使用公筷。与感染者接吻,也有传播此病的危险,应加警惕。

本期指导专家 张承顺

消化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安徽省消化学会委员。1983年毕业于皖南医学院医疗系,从事消化科临床及消化内镜工作30余年。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动态,能解决本专业较复杂疑难病例的诊治。熟练开展电子胃肠镜的检查及内镜下的相关治疗工作,擅长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HP感染诊治,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对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大出血、重症急性胰腺炎等危重症病例的抢救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在CN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医学论文7篇(其中第一作者5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