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计委等七部门日前印发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力争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今日本报03版)
现今虽说医疗网点大普及,延伸到社区,但是看病难问题仍然存在,不少城市医院人满为患,看个感冒之类的小病也得花上半天的时间,尤其是一些年迈者上医院非常的不易。而有了家庭医生,除了重病急病,一般的小病和慢性病无须刻意费神去医院,只要打个电话,医生就可上门诊疗,此举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便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为医院分解了就医流。再则,医生与居民“签约”,医生与居民不仅是医患关系,也是甲乙双方的关系,与患者形成了契约。从被动的接诊为主动的问询,两者感情将加深,有利于缓解医患矛盾。
然而,要真正地成为家庭医生并不是签约那么简单。从以往一些地方“签约”情况看,居民只是知道医生姓和名,难见签约医生一面,有的电话约求医生上门总是难以如愿,而能上门的医生也未必能快速地诊断病情,即使是小病也非得建议到医院做检查。家庭医生服务不到位,签约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给患者带来众多的不便。
要使家庭医生能真正地为患者排忧解难,还得从基础培训上下力,在大学急需开设家庭医生学科,为家庭医生准备后继队伍。其次,不能简单地为签约而签约,签必行、行必果,建立起监督和激励机制,与服务量和绩效挂钩,让居民评价和打分。以此增加家庭医生的责任感,调动医生主动为患者排忧解难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