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你不必再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2016年5月2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105岁杨绛昨晨逝世
从此,你不必再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2016年5月25日1时10分,著名作家、翻译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季康(笔名杨绛)先生,挥手作别了我们的时代。

从此,我们再也不见,一个生动而深刻的灵魂,一个从容优雅的“精神贵族”。

1911年7月17日,祖籍无锡的杨绛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与钱钟书相知相爱结成夫妇。两人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

女儿、丈夫先后去世后,杨绛独居北京海淀区,2003年出版回忆录《我们仨》,轰动文坛。

钱钟书曾赠言杨绛:绝无仅有的结合了绝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少时篇 “寒素人家”的另类闺秀

江南名城无锡,自古便是富庶文明之邦。

杨氏家族世居无锡,在当地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用杨绛本人的话说,就是“寒素人家”,她的曾祖父、祖父的身份,无外乎书生、穷官,但都秉性正直,酷爱读书。

杨绛父亲杨荫杭是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志士,是美国大学的法学硕士。父亲最著名的事迹是任京师高等检察长时,坚持司法独立,毅然传讯交通总长并搜查其寓所,在因此被停职后,竟公开发表了长篇《申辩书》,申明自己的合法与司法总长的偏袒之嫌。此案成为民国一桩著名公案。

三岁的杨绛从出生地北京回到故乡无锡时,充满自信和调皮,竟然对初次见面的三姐说:“叫声季康官嘛。”

在教会学校读小学时,杨绛俨然是孩子王。她是被姆姆老师称为淘气的“小魔鬼”,她学会了两手抓着绳子双脚缠绕着一直爬到秋千架的顶端;上课讲话被老师罚站,她觉得冤,可以一直不停地大哭到班主任姆姆来哄她;她会当面顶撞老师姆姆,而奋不顾身地去救护陷在泥塘里的小同学;她也是功课好而两次跳级被宠爱地称为老师的“大零”(Darling,心爱的人)的学习尖子。

爱情篇 匆匆相见却彼此难忘

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开学无期。杨绛东吴大学政治学系毕业在即,不能坐等,就想到燕京大学借读,借读手续由她的同学孙令衔请费孝通帮忙办理。

入学考试结束后,杨绛便急着到清华大学去看望老朋友,同伴孙令衔也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

杨绛初见钱钟书,只见他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浑身儒雅气质,“蔚然而深秀”。而杨绛更有一番神韵。她个头不高,但面容白皙清秀,身材窈窕,性格温婉和蔼,人又聪明大方。匆匆一见,甚至没说一句话,彼此竟相互难忘。

然而,孙令衔莫名其妙地告诉钱钟书,说杨绛有男朋友,又跟杨绛说,他表兄已订婚。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她相会。

一见面,钱钟书急切地澄清:“外界传说我已经订婚,这不是事实,请你不要相信。”杨绛也趁机说明:“坊间传闻追求我的男孩子有孔门弟子‘七十二人’之多,也有人说费孝通是我的男朋友,这也不是事实。”

两人恋爱时,除了约会,就是通信。钱钟书文采斐然,写的信当然是撩人心弦的情书,杨绛的那颗芳心被迅速融化。

婚姻篇 单纯温馨的围城生活

1935年7月13日,钱钟书与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了结婚仪式。

多年后,杨绛在文中幽默地回忆道:

“(《围城》里)结婚穿黑色礼服、白硬领圈给汗水浸得又黄又软的那位新郎,不是别人,正是锺书自己。因为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随后,钱钟书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学奖学金,杨绛毫不犹豫中断清华学业,陪丈夫远赴英法游学。满腹经纶的大才子在生活上却出奇地笨手笨脚,学习之余,杨绛几乎揽下生活里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翻墙爬窗,无所不能。

相濡以沫的患难真情

1966年,钱钟书和杨绛都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了“牛鬼神蛇”,被整得苦不堪言,杨绛还被人剃了“阴阳头”。她连夜赶做了个假发套,第二天照常出门买菜。

群众分给她的任务是清洗厕所,污垢重重的女厕所被她擦得焕然一新,毫无秽气,进来的女同志都大吃一惊。杨绛特意把便池帽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看,倒也无人打扰。

1969年,他们被下放至干校,安排杨绛种菜,这年她已年近六十了。钱钟书担任干校通信员,每天他去邮电所取信的时候就会特意走菜园的东边,与她“菜园相会”。

家庭篇 三口之家的“离散”

爱女钱瑗出生时,钱钟书致“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杨绛说女儿是自己“平生唯一的杰作”。

回国后,这个三口之家一直居无定所。1962年8月,一家人迁居干面胡同新建的宿舍,有四个房间,还有一个阳台,他们又添置了家具,终于有了个舒适的家。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病中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

一年后,钱钟书临终,杨绛附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女儿走了,丈夫走了,昔日其乐融融的家庭不复存在,只剩下杨绛孤零零一个人。

生平篇

1911年7月17日,诞生

杨绛生于北京。

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后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学系研究生,此间认识钱钟书,二人情投意合不久便结成夫妇。

1935年,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

与丈夫钱钟书一同前往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期间生下女儿钱瑗。

1938年,回国

先后任教于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

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

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来访的西班牙国王。

2010年7月17日,百岁寿辰

悄然度过,没有任何隆重的仪式。

2014年,《洗澡之后》出版

杨绛98岁时开始为《洗澡》创作续集。

才情篇 最后的岁月著作无数  

1934年,出国留学前夕,为了赶时间,老师朱自清同意杨绛用一篇小说《璐璐,不用愁!》代替大考,结果这篇小说被朱先生投给《大公报·文艺副刊》,成了杨绛第一篇创作并公开发表的小说,还被林徽因编入《大公报丛刊小说选》。

一生享受妻子服务的钱钟书对妻子文才的“发现”要迟得多。10年后,钱钟书看到《小阳春》才肯定杨绛“能写小说”。40年后看了杨绛写的《洗澡》后,钱钟书说“你能写小说,你能无中生有”。

1958年,她47岁,开始学习西班牙语,翻译西班牙不朽名著《堂吉诃德》。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九十六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陆续整理得井井有条:2003年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也于2011年面世!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三人的名义,将高达八百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语录篇

●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

●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缅怀篇 人生没有永远,但会有永远的传说。

——陈文茜(作家、媒体人)

我尊敬杨先生是一位择善固执的知识分子。中国当代的风雷变换没有削弱她的良知,个人命运的阴晴圆缺没有动摇她的平和。她传统的教养和留洋的经历,造就了杨先生优雅清爽的文风,栽培了她中西学问的渊博。和杨先生浅浅的交往里,我深深领略了老民国书香闺秀天生的矜持和礼貌的操守。她留给我们的字字句句,应该珍惜,应该传承。杨先生这样的风范,如今真是太少太少了。我会永远怀念她。

——董桥(香港作家)

真的是好事,先生寿而无辱,三人终于得以团圆。

——廖伟棠(香港诗人)

悼念。奇迹很难,“火萎了”,世界暗了下去,这位通达、智慧而坚毅的女性还是站起身,离开了。到另一个世界,那里有等待着她的先生与爱女,“我们仨”终得团聚。

——贺卫方(法学家)

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才华非常突出。很年轻的时候就写剧本,写小说,能遇到钱钟书,生了一个女儿,能有这样一个家庭,她是幸运的,但又是不幸的,因为女儿早逝,钱钟书先生后来也去世了,她能坚持活下来很不容易。

——高莽(著名翻译家)

刚还和同事聊。民国女人中,杨绛是难得幸福一生的女人。事业有成,爱有所得。我蛮喜欢这对神仙眷侣。老人家在天堂终于与家人团聚,也是一大幸事,无需悲伤。

——马小盐(文化批评家)

杨绛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看来,争竞让人尊严扫地,尤其为名和利。

——北村(作家)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