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送孩子上学,为的是学知识,不是去洗厕所的。”近日,福州晋安区站北外口小学(民办)的家长刘先生拨打热线95060反映,学校安排学生扫厕所,他认为不妥,应由保洁人员来打扫。对此,校方回应,此举是为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5月17日 《海峡都市报》)
对于在校孩子而言,其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课堂知识,培养正当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正因为如此,对于校方组织孩子们扫厕所,某些家长认为不妥,认为应该由保洁员进行打扫。初衷没有错,家长自然希望孩子全身心投入学习,不被其他事情影响他们的学业。不过,完全抵制孩子参加劳动,对于扫厕所持否定态度,其实也并不是“舐犊情深”的表现。
众所周知,对于在校孩子来说,学习是第一要务,品学兼优是家长和孩子的第一追求。但是,培养学生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生学习成绩的优秀,还在于品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素质教育命题下,孩子的培养是多元化的,并不只是以学习成绩论英雄,而是应该注重多方面的培养。从这个方面而言,学校让六年级的孩子打扫厕所,正是培养劳动意识的一种尝试,从而让孩子们懂得吃苦耐劳。而且,学生在打扫厕所之后,还可以获得橡皮擦之类的物质奖励,更让他们明白了劳有所得的道理。
其实,家长的担忧和反对,依然还是停留于应试教育的思维中,并没有对素质教育给予太多的重视。将孩子置于温室之中,对孩子给予过多的溺爱和呵护,过于纠结于孩子的学业,即便孩子成绩确实出色,难道就一定是一种良性的培养方式吗?作为家长,应该转变之前的思维,该放手时则放手,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成长空间,让孩子从多个方面实现全面成长。观察很多具有成就的人,都自小养成了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性格品质,对于其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的价值和作用。
学生扫厕所,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只要没有悖逆教育的初衷,应该给予足够的尊重和鼓励。家长爱护孩子,并没有原罪,但这种关爱应该讲究一个度,适当地让孩子接受磨砺和锻炼,其实正是一种必要的“挫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