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怀古
新安江百里山水画廊
徒步文昌古道
3上一篇 2016年5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徒步文昌古道
□鲍璀
 

文昌古道是通往儿时那条回家的路。沿着熟悉的古道,徒步,往前,直至山顶的那个家。此刻,阳光普照,对面的山坡仍开满了花,如昨。

只是,光阴斑驳,大门锁锈迹斑斑,你踉跄着打开这久违的门,看见了儿时坐过的木凳还有那字迹模糊的奖状,一切似乎没有改变。儿时的记忆铺天盖地,山顶上的家,可以看得见每天早上的第一缕阳光,向阳而温暖。雨天,可以看得见那云雾缭绕,宛如仙境。春天,可以听得见第一声鸟鸣,清新悦耳。夏天,可以坐在高高的山坡上吹吹风,惬意自在。秋季,可以随手采摘那满树的猕猴桃,丰盛满足。冬天,可以肆无忌惮地玩弄屋檐的冰凌花。可是,你厌倦了无休止的采茶,你说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厌倦了矮小的身子背负沉重的背背篓,因为所有的物品和粮食都是背回家的。

“三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这是在徽州流传久远的一首民谣。可见徽州人的不易,也铸就了徽州人的坚韧、吃苦耐劳的精神。

在徽州,“十户之村,无废诵读”,在明清两代,徽州人在科举上的建树有目共睹。在徽州“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之类的科举故事,多得不胜枚举。生在徽州的你,不是考学就在从商的路上,几乎成了一种风尚,这种文化根深蒂固。明中期之后,徽商登上了商业的大舞台,徽商的发达一直持续了三百多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奇迹。

徽州男人从商成功了,带回财富建大宅,修古道。那些民清时期修建的青石板古道,当初是通往外面世界的桥梁,当地的青石板铺设,山道如天梯一般,时隐时现,扶摇直上。令人惊叹的是文昌古道修建的工艺,每块石板的六个面都被凿得很齐整,每一级石阶的铺设都很工整,垒砌的细节都一丝不苟,虽然经过了近百年的岁月,青石板仍然完好如初。对于出行不便身居大山深处的徽州人,这些古道可谓高山的高速公路,堪称“高山上的长城。”

岁月的变迁,宅院破落了,古道有着岁月的苍绿,徒步背包客,摄影爱好者,在高山与沟壑间穿梭,享受十里春风和一路花香 。而你,在寻找儿时的记忆,岁月斑驳,树影婆娑,你遇见了,那是邻居阿婆,苍老得差一点没有认出来。一个一辈子也没有走出过大山的女人,她的背篓破旧了,背也驼了,阳光下,她弯着腰在采茶,笑容安详,这个时候,你倍感亲切,你闻到了童年熟悉的味道,有你说不清道不明的惆怅,而在过去,你是那样憎恶采茶。

曾经,鸡犬相闻。如今,人烟稀落。谁家的院墙,爬满了青藤,遗忘的旧院里,长满了苔藓,风雨飘摇的老屋,寂静地守着每天的日出日落。

徒步文昌古道,携清风,闻花香,忆过往,穿越了厚重的历史,光阴里有了苍绿的味道。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