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世玲 星级记者 俞宝强
五一小长假又结束了,节后很多子女都相继离家,这样的聚少离多很容易使空巢老人出现心理抑郁,这时候作为子女应该及时调节老人心理,关注老人健康。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熊祖伦提醒,老年期抑郁症与心理社会因素息息相关,预防的原则在于减少老年人的孤独及与社会隔绝感。
A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生活住房条件的改善,家庭成员的减少,加上许多年轻人外出工作等原因,空巢老人的数量逐渐增长。空巢老人往往会有失落感、孤独感。近年来,空巢老人抑郁自杀的事件明显增多。
调查发现,“空巢家庭”的老人最容易患抑郁症。缺乏精神慰藉对许多“空巢老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伤害。老年问题专家认为,“空巢老人”无法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容易产生孤独感,这样老人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空巢家庭”的增多是社会的发展趋势,对老人的“精神关怀”也应该跟上。这种“精神关怀”一方面来自老人的子女,另一方面也应来自社会的保障体系。
“空巢综合症”集中表现为内分泌、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失调和减退,从而导致抵抗力下降,诱发冠心病(心血管内科)、高血压(心胸外科 心血管内科)、支气管哮喘(呼吸内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空巢老人抑郁自杀事件明显增多
B
熊祖伦表示,老年期抑郁症严格地说是指首次发病于60岁以后,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精神障碍。 “心境障碍不能归于躯体疾病或脑器质性疾病”。熊祖伦表示,抑郁是一种负性、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以情感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的迟缓为主要特征。一般病程较长,具有缓解和复发倾向,部分病人预后不良,可发展为难治性抑郁。
“对此,抑郁症治疗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至关重要,治疗可选择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熊祖伦认为,由于老年人躯体情况较差及合并其他疾病,应当选用副反应小、相互作用小的抗抑郁药物,且缓慢加量,有针对性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及音乐治疗等。应加强心理与社会支持,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
加强心理支持,避免不良精神刺激
C
面对“空巢”,总归要心情平静
“老年期抑郁症与心理社会因素息息相关,预防的原则在于减少老年人的孤独及与社会隔绝感”。熊祖伦表示,鼓励子女与老年人同住,安排老年人互相之间的交往与集体活动,改善和协调好包括家庭成员在内的人际关系,鼓励老年人参加有限度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多种爱好等。
面对“空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办法,但总归要心情平静,平和面对,要主动进行自我调节。要做好心理调节。老年人要认识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室,哺育自己的后代,是子女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类的自然规律。如果孩子长大了都不愿意离家,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还要父母照顾,这反而是家庭的不幸,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高兴。 此外,熊祖伦提醒,由于老年人不易适应陌生环境,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住宅的搬迁。鼓励丧偶的老年人再婚,保持融洽的夫妻关系,包括和谐适度的性生活,均有助于预防老年期抑郁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