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其实是一种“慢性病”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市民应注意预防
春暖花开,小儿湿疹患儿明显增多
含奶瓶睡觉的婴儿,牙齿易龋坏
下周二,专家支招预防春季小儿多发病
注意生活细节,远离春季鼻炎
下一篇4 2016年3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肿瘤其实是一种“慢性病”
把肿瘤看成慢性病可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 杨波 王津淼 记者 李皖婷/文 倪路/图
 

当今,癌症发病率特别高,但随着医疗水平的日益提高,癌症的治愈率也提高了很多,现在癌症患者的生存期也延长很多,其实癌症也是一种慢性病。那怎么看待癌症?如何正确接受中西医治疗呢?3月22日上午9:30~10:30,本报健康热线0551-62623752,邀请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曾永蕾与读者进行了电话交流。

肿瘤其实是一种“慢性病”

读者:肿瘤能看成慢性病吗?

曾永蕾:“慢性病”是指病理变化缓慢、病程长、短期内不能治愈或终身不能治愈的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肿瘤一直被看成绝症,自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肿瘤是一种慢性的可控性疾病。同年WHO正式将肿瘤列入慢性病的范畴。这个共识使肿瘤正式加入到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行列。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综合治疗技术的应用,以及口服化疗药、靶向治疗药的广泛应用,许多恶性肿瘤得到根治,还有很多肿瘤患者能够长期“带瘤”生存,肿瘤已成慢性病的一员。把肿瘤看成慢性病可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 读者:把肿瘤看成慢性病对肿瘤病人有意义吗?

曾永蕾:对于肿瘤患者,把肿瘤看成慢性病是一种观念上的认识的改变,能让患者更积极地面对疾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接受适当的治疗,在没有瘤负荷的时候努力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即便发生了复发转移,积极治疗,但不过度治疗,提倡机体与肿瘤的和平相处,提高生存质量,达到长期带瘤生存的目的。对于肿瘤是慢性病的共识,不仅颠覆了肿瘤的形象,更引起对肿瘤治疗方式改变的思考。肿瘤治疗已从“过度治疗”模式,过渡到“和谐相处”模式。

预防癌症只能从共性着手

读者:癌症能预防吗?

曾永蕾:肿瘤的发生有共性因素、个性因素,一些病毒感染也与肿瘤的发生相关。肿瘤共同的发病相关因素有:吸烟、环境污染、压力等。肿瘤的预防一直在探索研究之中,很多肿瘤疫苗也已经先后研制成功,有些也开始应用于临床,虽然远期疗效还有待观察,仍然是肿瘤预防医学的一大进步。在人类基因组学研究中发现,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可能预示着肿瘤的发生,但并不是所有携带该基因的人都会发病,原因在于是否有发病的相关因素。中医对于肿瘤发生的预防主要在于控制或避免肿瘤发病的相关因素上。在肿瘤发生前,只能对肿瘤发生的共性因素进行预防,如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合理膳食,保持心情舒畅等。

肿瘤患者术后可进行中医治疗

读者:我母亲卵巢癌刚做完手术能进行中医治疗吗?

曾永蕾:肿瘤手术后的患者邪气已退,但由于手术创伤较大正气虚弱,故肿瘤早期手术患者处于“邪气已退,正气始虚”的状态,中医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法则,但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祛邪”则主张“辩证祛邪”,以杀灭残存肿瘤细胞,减少肿瘤细胞的复发及转移。手术后患者大多要接受放化疗治疗,中医可协助完成治疗。

中药可缓解放化疗的毒副作用

读者:放化疗的过程中可进行中医中药治疗吗?

曾永蕾:放疗和化疗一般兼具寒热夹杂的“(药)毒”邪特性,具有典型的“其性深伏、峻烈,易耗伤正气,波及多脏腑等”的特性。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往往随着剂量的加大和时间的延长而加大。常常直中脏腑、骨髓,损伤气血阴阳,造成脾胃脏腑功能的失调和肝肾功能的损伤。化疗副作用主要以精血不足及脾胃损伤症状为主,出现如纳差、恶心、呕吐、腹泻、手足麻木、关节疼痛、乏力、舌质红,脉细数等症状;所以对于化疗的患者,辅以“健脾益气养血,调补肝肾”中医中药治疗,以补充气血生化之源,可为化疗保驾护航,顺利完成治疗。对于放疗患者的副反应,以阴津耗伤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出现口腔破溃、咽痛少津、干咳、腹痛腹泻等,故防治放疗副反应的以“养阴生津凉血”为基本法则,减轻放疗副反应。现代研究也表明,很多中药具有增强放、化疗疗效,且可有效缓解放、化疗的毒、副作用。

本期指导专家 曾永蕾

从医30年来,一直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专科专病特长:1.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2.中西医结合、针药并用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如化疗所致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肠炎等。3.晚期肿瘤的中医综合治疗。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