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世玲 记者 李皖婷
新学期开学有一段时间了。前不久,一则“小伙做梦吃猪蹄啃手”的新闻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这位小伙子在半夜突然咬手腕,鲜血淋漓仍不松口,幸被及时发现送到医院,小伙表示他只是在梦游,梦到吃猪蹄就啃了手。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睡眠障碍科副主任医师朱道民表示,小伙子并非单纯的“梦游”,而是属于异态睡眠,也属于睡眠障碍的一种。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据调查,很多人都患有睡眠方面的障碍或者和睡眠相关的疾病,成年人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30%。
三成成年人有睡眠障碍
王师傅是个小货车司机,最近老觉得晚上入睡困难,睡不踏实,白天易犯困、头晕没精神。昨天开车一走神撞上了绿化带护栏,险些酿成惨剧。 王师傅赶紧去医院睡眠门诊咨询医生,这才发现,他已经出现了睡眠障碍,而影响睡眠的真凶正是他爱不释手的智能手机。
自从年前换了台智能手机,王师傅越来越离不开它,睡觉之前不刷会手机,心里就觉得“缺了点儿什么”。“本来是想着看两集电视剧,培养一下睡意,没曾想越看越精神,放下就翻来覆去睡不着。勉强睡着了,也是昏昏沉沉的,很容易醒。”就这样,王师傅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差,睡眠时间越来越短,严重影响了白天正常的工作。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的异常及睡眠质的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行为异常,如失眠、嗜睡、梦游、发作性睡病,快动眼球行为障碍等等,而失眠是最常见的。”朱道民介绍。据调查,很多人都患有睡眠方面的障碍或者和睡眠相关的疾病,成年人出现睡眠障碍的比例高达30%。
据了解,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心理问题、精神问题、躯体疾病,生理以及药物,精神活性物质等都会造成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会导致人的生理活动或其他系统功能发生一系列的改变,长期睡眠不足可引起许多神经、精神及亚健康症状,如烦躁、抑郁和活动能力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消化功能障碍等,甚至会降低免疫机能,影响身体健康和工作效率。
害怕失眠比失眠更可怕
阿宇最近很苦恼。自从两个月前和女友闹分手导致失眠后,一到晚上就睡不着觉,又担心会影响第二天上班,最近这段时间心情很是烦躁,工作效率和记忆力都明显下降,无奈之下只得向医生求助。
“如果没有睡意,就不要强迫自己上床睡觉。”在朱道民接诊的患者中,有一些是因为害怕睡不着导致失眠的,“这种情况就是由于焦虑引起的失眠,或许一开始并非真的‘失眠’,由于过于担心害怕反倒变成了失眠。这也是大多数失眠患者常犯的错误,主要是大家对‘失眠’并不了解。”
按照国际标准来说,一周有三次或三次以上睡眠出现问题(包括睡不着、惊醒、早起等),持续一个月以上时,才算是失眠。如果偶尔出现2、3次睡眠问题并不能算是“失眠”。反倒是人们因为对失眠的恐惧,产生了失眠—恐惧—紧张—失眠加重—恐惧加重—紧张加重—失眠更重的恶性循环。
“不要过于看重睡眠,不要带情绪睡觉。” 朱道民表示,睡眠本是放松的事,发现自己真的睡不着时,不要在床上辗转反侧逼迫自己睡觉,可以起来做做家务、听听音乐、看看书,或者喝一杯热牛奶,放松心情,等睡意袭来再入睡。此外,无论几点睡觉,一定要准时起床,也不要拼命补觉,这样反而会加重“失眠”症状。
失眠或与个性有关
有研究显示,在特发性失眠患者、心理生理性失眠患者以及主观性失眠患者的对照研究中,特发性失眠患者往往具有较高的神经质和内化特征,他们较多关注出现在自身的一些躯体不适症状,总是表现出过度的担心,比如担心自己的健康或者会犯什么错误,而且一般自尊水平较低。
心理生理性失眠症的患者往往表现出更多的悲观、害怕、退缩和疲倦特点。而主观性失眠患者则会更多关注躯体不适,但较少进行自我反省,他们往往以躯体不适来表达内心的紧张。
朱道民也表示,焦虑、性格要强、过于关注睡眠的人会更容易患上失眠,对于这一类人,可以做一些放松训练,例如听轻音乐,让病人掌握自己的情绪,可以帮助放松心情,减少焦虑症状,“失眠”情况就会逐渐好转。同时,多了解一下睡眠常识也会对睡眠有很大帮助,例如保持睡眠环境安静、睡前泡脚、睡前喝杯热牛奶等。
针对大多数人需要的睡眠时间,朱道民推荐,中学生每晚需要8小时,成年人一般6~7小时,老年人则更少,一般5~6小时即可满足需要。
朱道民提醒,普通人如果遇到生活事件,出现两三天睡不好觉的情况是正常的,不必担心;只有失眠每周超过三天,连续一个月以上,而且影响到工作生活,才能诊断为失眠症,需要到专科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