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初指徽州(州治歙县)六县的商人,现在推而广之,泛指整个安徽省内的商人、企业家。“商”最初是个原始部落的名字,其部落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安徽亳州一带,因部落首领契跟随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此。契的后代擅长通过交易的形式赚取利润。成汤灭夏之后,迁都于殷,故商朝又被后人称为“殷商”。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周灭殷商以后,要求商的遗民继续经商,促进经济的发展,并将专门从事这种行业的人称为商人。
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新安商人活动的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成化、弘治(1464~1505年)年间形成商帮集团,与晋商、潮商并称为“三大商帮”。一代代的徽州商人靠贩运盐、茶、山货,经营文房四宝,闯荡江湖,涉足四海。他们控制长江、淮河水运要道,分布范围更遍及闽、粤、湘、川、云、贵、鲁、冀、东北三省,甚至远至朝鲜、日本。“无徽不成商”描绘了当时徽商势力之旺盛景象。徽商最大的一个特点是重“儒”。从乾隆到嘉庆十年的70年间,同样在两淮经营盐业,徽商子弟有265人通过科举入仕,而晋商仅22人。其他商帮入仕人数则可以忽略不计。明清时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徽州商人多是从贩卖盐、茶起家。从家乡运出茶叶,到江浙及黄淮一带销售。返程的时候,则带上当地出产的海盐或井盐,做到往返双程收益。因此,相当一大部分客商,是靠茶叶、海盐掘出人生的第一桶金,然后再把事业做大,做强。他们的骨子里透露出的就是盐的融汇精神,茶的怡和精神。
首先是盐的融汇精神。徽州是新安理学的发源地,诞生了新安画派、新安医学、徽派建筑、文房四宝等,这一切,都与徽商重“儒”有关。在他们身上,既充满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又有和时代发展相适应(或超前)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他们懂得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有驾驭市场变化的能力。
徽州被称为“八分半山一分水,半分农田和庄园”。境内群峰耸立,丘叠嶂如屏,深山、山谷处处,盆地平原鲜见。由于交通闭塞,生存条件艰苦,徽州人不得不从小背井离乡,外出创业。异地的陌生、商路的艰险,肉体到精神残酷地折磨着他们。但素以“勤于山伐,能寒暑,恶衣食”著称的徽州人,都能肩负父兄、家族生存发展的重负,义无反顾地“离世守之庐墓,别其亲爱之家庭”,“近者岁一视其家,远者不能以三四岁计”。对再陌生的异乡,他们也要忍辱负重,像食盐一样,哪怕从空气中汲取丝毫的水分,依然要溶解,融入到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他们从经营盐业中获得了大量的厚利,也把盐的融汇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其次茶的怡和精神。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喝茶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更因为品茶本身就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茶文化有茶道、茶德、茶艺三大核心。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皖南是重要的茶叶产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黄山毛峰”、“屯溪绿茶”等各种名茶举世闻名。徽商在经营这些茶叶的同时,深刻领悟茶文化的精髓,茶道文化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 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社交方式。比如儒学的“以虚静推于天地”、佛教的“茶禅一味”、道家的“道法自然”,其要义均在于人与大自然的精神联系与心灵感悟。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日久天长,勤劳的徽商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建筑等文化艺术形式一样,构成世界独一无二的蜚声中外的徽文化。
因此,徽商精神,可以归纳为“盐茶精神”,即盐茶的“融汇怡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