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说法称,孔子设坛讲学,弟子敬之以“束脩”,就是十条干肉。浙江温岭一中学的开学典礼也用到了肉,不同的是,这些肉是学校奖励给45名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学校称是为了让家人分享孩子的喜悦。(2月28日《北京青年报》)
说到优秀学生奖励,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货币形式的现金资助、奖章证书的精神鼓励、书籍笔墨的物质刺激等不同方式,对于温岭市石桥头镇中学的以“肉”代奖,不免让人油生怪怪之感。但在笔者看来,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奖学肉”,或会让学校奖励更显得超凡脱俗、颇具创意,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诚然,发放“奖学金”不能脱离重在“奖学”的初衷主旨,但这绝不意味着只能是与读书相关的学习用品,撇开具有“万能”属性的货币形式,似乎没有哪家文件规定该用什么样的物质作为“奖学金”的替代品,依据财力、立足需要、不慕形式、不偏初衷就是硬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以“肉”代奖未尝不可,拿到“奖学肉”同样可以引以为豪和再接再厉。
对于以“肉”代奖的本意,校长吴光辉给予了如下解释,“过年前后,把肉带回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尝着儿女勤奋得来的成果。这样的奖学金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自豪感,激励的效果可能更好。”这其实道出了“奖学肉”所蕴涵的“共享”与“共荣”意义。
围观“奖学肉”,重在解读其“分享”成果的同喜同乐,而并非是要其他学校东施效颦的刻意模仿。如何发挥好“奖学金”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引领学习的正能量作用,既需把握好“礼轻人意重”的褒奖功能,规避遁入金钱至上、物欲膨胀的功利性倾向,更需问计于民的决策透明、殊途同归的载体创新及谨防“揩油”的借奖谋私,让奖学金发放更具时代气息、管理智慧和激励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