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赵汗青志强/文黄洋洋/图
萧县刘套镇刘套村,受刘开渠、朱德群等“龙城画派”的影响,加上当地农民书画院的风气传承,当地村民多数能书会画,一时间蔚然成风,在农闲时节作为休闲养生的学习锻炼,当地不仅出现了不少的画廊书馆,更有小型的另类“艺术沙龙”。
萧县当地政府为了培养更多人才向专业方向转化,出台利好政策,加速了作为书画之乡的升级。
黄河故道书画之乡名家辈出代代相传
位于黄河故道的古城萧县,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从萧县范围内精美汉画石像的大面积出土,到明清时期的书画名人云集以及“龙城画派”的开宗,两千年的历史繁衍和几百年的风气沉淀,让萧县的书画之乡之名流传开来。
在这里,上世纪80年代就诞生了全国第一所县级书画院,1993年,萧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2012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农民书画协会。在这里,刘开渠、朱德群、萧龙士等名人辈出,而人人能画、个个会写的氛围让书画之风代代相传。
如今,刘套镇农民还有着自己的“农民书画协会”,大家常在书画交流会上互相切磋。每当农闲时分,在萧县刘套镇刘套村,爱写善画的农民们,就三三两两拎着纸袋走进当地文化站,掏出毛笔卷帘,铺开宣纸,开始写写画画。
不爱裁剪钟情笔墨结婚嫁妆送书画案
在萧县刘套镇,今年四十多岁的王淑玲已小有名气,作为萧县刘套镇美协分会会长,她的艺术之路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农村人学画?大家会说你学这有啥用,不如学裁剪,天天赚不到钱,还要买纸买墨。”十岁左右,喜欢画画的王淑玲要学画,却遭到了周边人的反对,只有家人在坚定地支持她学画。王淑玲拜郑正为师,目前成为安徽美协会员,书画大家郑益龙等赞其作品笔墨浑厚,构图宏阔。
书画怡人,刘套镇民间书画的普及,也加快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影响了当地习俗的改变。
1992年,21岁的王淑玲出嫁时,向父母要的嫁妆很简单也很豪华,一张红色花案,一套上档次的文峰书报;待她如父的郑正老师送给了她丰厚的新婚礼物——一张中堂荷花、一把大牡丹扇画、一组梅兰竹菊四条屏,王淑玲墨香浓郁的婚礼仪式被画乡传为美谈。
“创作时能够忘我。”王淑玲说:“做了一天的农活,画画本身就是一种锻炼,作品和作画本身全靠气来支撑。只有坚持,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拿起锄头下田种地拿起毛笔挥洒丹青
在刘套村一户普通的农家,谁都无法想到,女主人苏平竟然是一位热爱人物绘画的“女文青”,可她同时也常下田地做农活。
和王淑玲一样,苏平也是自小热爱绘画,她说人物最重要的是传神,怎样画的传神,那就要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
“干活的时候,就观察土地、树木和小动物,看它们的状貌,在心里慢慢的摹画,等待下笔的时候,就知道从哪里下手,怎么画。”苏平说,有次看一位老师作画,就在心里将他作画的场景全部默记在心,回到家后拿出纸张,按照顺序画出来。
平时除了画画做农活,苏平坚持练习书法,“最近还在临张迁碑、练隶书,常看画论,读老庄哲学类的书籍,也喜爱古典诗词。”“有时在梦中都在画画,想怎样画得更好,更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