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工资无拖欠”亟须监管前移
非常道
只要有真爱 丈母娘何必当法海
微声音
“广告入考卷” 是一种利益双簧
3上一篇 2016年1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广告入考卷” 是一种利益双簧

□ 汪昌莲
 

1月19日,南京秦淮区期末考试落下帷幕,一张据称是秦淮区小学统考语文卷在朋友圈流传。这张试卷的阅读题中,围绕一段某品牌沐浴露的材料,设置了5个选择题,总分值足有10分。家长不淡定了,称植入广告太嚣张,连小孩子也不放过。(1月20日《现代快报》)

不可否认,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和信息时代,打开电视、电脑和收音机,拿起报纸、杂志,走在喧闹的街道上,时时处处都可看见或听到各种各样的广告。可以说,广告在现实生活中无孔不入。问题是,将商业广告以试题的方式,植入小学期末考卷,表明广告已经闯入了“禁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印规范》明确规定:“教科书内不得有广告内容”;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修订草案)》第四十条明确规定:“不得在中小学校、幼儿园内开展广告活动,不得利用中小学生、幼儿的教科书、教辅材料、练习册、校服、校车等发布广告。”可见,将沐浴露广告植入小学期末考卷,打了禁令的“擦边球”,同样涉嫌违法,有关部门不可等闲视之。

问题是,禁令之下,广告是如何成功“偷袭”考卷的?可以肯定的是,企业或广告商不可能私自将广告植入考卷,如果没有教育部门的“鼎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广告是不可能轻易进入考卷的;可以说,是教育部门为广告入侵考卷打开了方便之门。当然,这个门不是白开的,教育部门能够在广告收入利益蛋糕中分到一大块。可见,广告入考卷,是教育部门和商家合演的一个利益“双簧”。

广告入考卷,养肥了商家和教育部门,却害苦了孩子。当然,彻底根除广告入考卷等违法现象,仅靠教育部门和商家自律,是行不通的,必须依法查处,提高违法成本。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