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徽式古民居,被千里大挪移,整体“搬家”到外省、甚至到海外进行复原重建的新闻,在近些年来层出不穷。通常,都会引发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古建筑拆后异地重建,是保护还是破坏?
可见,徽式民居,在世人的心底里,是无可比拟的珍贵。
飞之檐,翘之角,雕之饰,安徽人把历史的辉煌都嵌入了居所的图腾。
于是,我们眼见的民居,可谓细微处见博大,博大中见精致,岑寂中透着矜持。
很多年前,中学美术老师画了一幅水墨画,课上展现给全班同学时说,那是宏村。
乍一看,甚是喜欢。
白墙黑瓦,黑白线条,清晰地勾勒出村落的神韵。
那是对徽式民居的第一印象,经久不消。
后来知道,宏村始建于南宋绍熙年间。原名弘村,取弘广发达之意,清乾隆年间改名为宏村。村落背山面水,村人开仿生学之先河,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古水系牛形村落。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没有多余的色彩,就是黑与白。
白的墙,黑的瓦,就是中国画里的乡村。
其实,在江淮区域,除了古徽州的典型民居外,还有一批不同风格的建筑,比如芜湖不仅有大量的西洋建筑,还有东洋建筑。比如位于怀远县西门岗怀远一中院内的古建筑群,是现今皖北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中西合璧的古建筑施工设计群。还有不计其数的名人旧宅、官员府第……
它们,也是记录历史的笔。它们,也是安徽文化的延伸。
翟家花园:侥幸躲过日军的炸弹
芜湖有很多洋派建筑,这当然与它的历史发展有关。
在这些洋派建筑里,翟家花园不是最典型的。它位于肖家巷。
“一条萧家巷,半座芜湖城。”这是老芜湖人都熟知的一句话。
肖家巷,原为萧家巷,因萧云从而得名,建国后改名肖家巷。
在芜湖古城里,萧家巷曾是最复杂的一条巷子,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萧家巷迎来了其最后的辉煌,当时有许多富商巨贾、军政要员纷纷落户于此。
毕业于黄埔、参加过北伐、加入过同盟会的翟其清也搬迁至此。
翟其清,翟家花园的主人。黄埔军校前六期学员。出身贫苦, 15 岁到宣城南北货当学徒, 17 岁离家参加北伐军,跟随孙中山,后加入同盟会,在广州呆过很长时间,来芜湖后,从一商人手中将这座洋楼连同前面两进徽派房子一同买下。
西洋建筑登陆芜湖,引领了芜湖的建筑时尚,就连徽派积淀深厚的老城也抵挡不住“洋风”,翟家花园同样效法古罗马的拱券甚至采纳了古希腊的立柱。
翟其清还没有在翟家花园住安稳,1937 年 12 月 5 日,日本飞机轰炸芜湖,炸沉英轮“大通”、“德和”号二艘,死伤市民千余人。12月7日,又有日机六架分批空袭芜湖,国民党守军及行政专员、县长弃城而去。翟家嫡亲乘上难民船,辗转到了四川。
翟家花园侥幸躲过了日军丢下的两枚炸弹。
1945 年日本投降后,翟其清赋闲在家,靠变卖家产、房产艰难度日,把两进徽派的老房子先后卖给了别人。最后洋楼也整栋出租,自己家找了一处低矮平房租住。
俞府:木材商人的海派居所
太平大路是城区的中心大街,这里集中了许多官宦府第和富商豪宅,俞府就是其中最为显眼的一处。
未修缮前的俞府与四周传统的深宅大院不同,它具有强烈的海派建筑风情,台基栏杆、石柱拱券、回廊庭院一应俱全。石门楼造型、墙上堆塑的花卉、弧形大理石台基、墙脚通风口形状等细部,都处理得丰富而精致。俞宅的地坪为水泥砂浆混合质地,廊步用黑色绘制蝴蝶与寿字纹饰。它是芜湖古城内中西合璧式建筑的代表作。
这座洋楼的主人是一位财大气粗的木材商人,俞政卿。当年他来到芜湖,一口气买下了太平大路4号、6号、8号三幢房产。
抗战时期,俞府被一个日本军官占据,嫌楼上下楼不方便,硬是把楼梯从屋内移出走廊最东端,将二楼生生挖开一个大豁口,破坏了建筑物最初的造型之美。
芜湖古城内,类似俞府的小样楼还有好几座,但就建筑的精细程度而言,无出其右者,它的精细不仅体现在整座建筑的总体布局和设计上,还体现在许多细节上。比如,在砖砌拱券的直角部位都有向外凸起,两面对称又不尽相同的堆塑白色花卉做装饰,这似乎并不刻意的装饰,却使立面活泼了许多,也使整座建筑平添了几分动感和灵气,这在古城建筑中并不多见。
1935年俞政卿去世后,太平大路4号楼上三间分给了女儿俞静贞,楼下三间分给了大儿子俞崇德,6号分给了小儿子,8号分给了二儿子。
南冲太史第:培育出270位人才的雷氏家族
安庆太湖500多年历史的蔡畈古民居,有个培育出270多位秀才、贡生、举人、进士的雷氏祖屋“太史第”。
它是一座清朝初期的古宅,背靠险峻的长岭岗老虎洞人形山,门前小桥流水,每层堂厅之间的天井两侧建有厢房和阁楼。
整体建筑古朴典雅,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集中体现在大门、外墙和堂厅的框架结构上,所雕画的鱼樵耕读与飞禽走兽惟妙惟肖。
可以想象这座建筑当年的辉煌程度,如今,除了“太史第”的匾额悬挂于大门之上,一脉相承的雷姓后代将近300多人口都搬出了故居。
雷氏始祖雷溥公系追随朱元璋起义,因建有战功被朱元璋安排为太湖镇守,历经10代,整个姓氏在县城居住几乎跨越了整个明朝。
直到1642年张献忠攻破太湖县城的时候,太湖雷氏被张献忠部烧杀达100余人,太湖雷氏惨遭杀戮,所剩的雷氏子孙10余人四处逃难,其中第十代的雷佑祚带着妻子刘氏和媳妇周氏逃到了现在的赵家河下游的南冲落户。
太湖雷氏的第十一代雷廷柱,在这里建起了这座规格高级的祖宅,其孙雷天铨康熙年间考取进士,是继太湖雷氏第十代雷演祚之后的第二位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国史编修,诰封“国史公”。太史第因此得名。
界牌古民居:天然古朴的单独院落
位于滁州来安西北部山区的杨郢乡,以其特有的“风车、温泉、古树、民居”等原生态风景,成为来安境内一道亮丽的风景。
杨郢宝山千年古银杏树生长于来安县杨郢乡宝山村上庵岭的山地上,是一株多代同堂的古银杏树。此树树龄在1500年以上,是来安县树木中的老寿星,也是皖东地区现存树龄最长的银杏活体,被中国银杏学会誉为“皖东银杏王”。
而杨郢的界牌古民居也是风景之一。古民居大多为民国修建。由当地盛产的玄武岩和泥堆砌而成。占地面积三十余亩,共居住居民约40户。作为全县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界牌村落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历史风貌。
这些住宅体形较小,用料很随意,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天然古朴,不加修饰。
住宅平面布局合理,以单独院落形成,围墙也是用本地的层石砌成。外观看上去像一座座堡垒,门窗及家具都是以杂木为主料,坚实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