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腊月一到,年味就出来了,家家户户都在欢天喜地准备着过年。这是一年辛劳之后,大人、孩子们最惬意和享受的一段幸福时光。
在我们老家,年味主要来自三件很重要的事情,完成这三件事情,过年也就基本准备妥当。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杀年猪。杀年猪可以说是我国流传久远的一种迎新年的方式,当然我的家乡也不例外。有童谣唱道: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这反映了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盼望杀年猪吃肉的迫切心情。杀的年猪是一家人辛苦一年养的猪,是吃孩子们打来的猪草长大的,极其生态环保,肉质鲜嫩。不像现在的猪,三四个月就被催肥了,这样的猪肉吃在嘴里,如同嚼蜡。杀年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头两三百斤的猪,至少四五个“壮汉”才能“制服”。捆好猪,就要抬到场地上,烧上一大锅滚烫的开水。猪之将死,其鸣也哀,惨叫声让看的人心生怜悯,但主刀的“壮汉”却毫不留情,朝猪肥嘟嘟的脖颈处,猛地一刀下去,猪顷刻间毙命,放出一大盆猪血。剩下的事就是吹气、拔毛、开膛破肚。猪肉切割好后,左邻右舍你十斤,我二十斤,一会儿功夫,一头几百斤的肥猪就被大家“瓜分”了。买到猪肉的人家欢欢喜喜拎着猪肉回家过年。帮忙杀猪的人也开心地拎着“免费”的“猪下水”和数斤猪肉回家犒劳自己和老婆孩子。
第二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做新衣。腊月里裁缝是最受欢迎的人,再不济的家庭,过年的时候也会给每个孩子做一身新衣服。做母亲的先到集市上选好心仪的布料,然后去跟裁缝约好到家里做新衣的时间,一般只要一两天全家过年的新衣就大功告成了。新衣服拿回家,试过后立刻就被收起来了,要等到过年才给穿。于是企盼过年,等待穿新衣的心情成为那个年代孩子们重要的年味记忆。
还有一件事情也是要做的,就是做豆腐,我们那里称之为“打豆腐”,一般是在腊月中旬进行。在农村,豆子是很容易找到的食材,前场后院、开荒地种出的豆子足够一家老小做豆腐吃的了。先把上好的豆子放在木桶里用清水浸泡发涨,一两天之后,送到磨房里进行磨浆,接下来的工序就是摇浆过滤、煮浆、点卤、压榨成型。只需半天功夫,一板板热气腾腾的豆腐就新鲜“出炉”了,即便是剩下的豆腐渣,也可以被人们拌上蒜苗当作美食炒着吃了。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如今,商品已经极大的丰富,不再缺吃少穿,只要手中有钱,即使足不出户,人们也能买到心仪的年货。杀年猪、做新衣、“打豆腐”自然也不再是腊月里必不可少的年俗活动。只不过没了这些年俗活动,就少了很多儿时的“年味”,或许年味就是一种心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