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引领 融合发展
2015年12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品牌引领 融合发展
安徽省“十二五”体育产业发展成就盘点
潘浩 万根炎 记者 江锐
第10届黟县国际山地车节
2014年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在芜湖举行
第六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在池州举行
第二届齐云山国际养生万人徒步大会
 

“安徽体育产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省体育局副局长甄国栋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我省体育产业发展以贯彻《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为首要任务,抢抓皖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重大发展机遇,坚持“品牌引领、融合发展”战略,从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和促进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入手,主动作为,推动全省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研制政策,贯彻落实

201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并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体育产业扶持资金。截至“十二五”末,全省已有13个市、2个县出台了体育产业的相关政策,全省体育产业专项资金达到3000多万元。

2015年6月,《安徽省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皖政[2014]67号)省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审定通过,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推动优惠政策落地,推进健康宣传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与全民健身有机结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对特定人群发放体育消费券等多种方式,支持人民群众健身消费。淮南市政府已出台相关实施意见,其他各市已完成初稿。

省体育局还与省旅游局共同研制了《关于加快深化体育旅游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安徽省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评定办法》两个配套文件,共同评选(命名)首批全省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品牌引领,着力培育

“十二五”以来,我省着力培育品牌赛事和品牌体育用品等工作。

一是结合我省体育旅游资源和地方体育项目传统优势,以打造区域特色品牌赛事为重点,以赛事带动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我省先后举办了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黟县国际山地车节、环中国自行车赛、亚洲赛艇锦标赛、红杨山汽车越野拉力赛、齐云山万人徒步大会等赛事活动。其中,黟县国际山地车节吸引了国内外1500名车手参赛,观众人数过万,自行车节历经十年精心打造,已经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最为成熟的顶级业余自行车赛事。2014年,全省共举办各类体育赛事近500次,参赛运动员24万人次,直接消费近3亿元,拉动经济近15亿元。

二是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推进我省体育用品生产较快发展。省体育局从资金扶持、服务引导、宣传推广等方面,帮助企业做好商标注册、技术研发、质量认证、标准化研制等工作,培育拥有自主产权的品牌产品,引导全省羽毛球、渔具、户外用品、“三合一”球类运动器材等体育用品生产企业和体育旅游等体育服务企业做大做强。

重大项目,规划建设

以各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为主的体育产业重大项目是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引导社会资本融入体育产业的重要平台。

在皖南示范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方面,国家体育总局已正式批复命名皖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省体育局牵头建立由皖南示范区内七个市参加的体育产业联席制度,加强示范区体育产业规划衔接,共同培育体育赛事活动,使示范区的体育产业统起来、动起来、串起来、活起来。2015年7月21日,我省黄山市获得国家发改委和体育总局批复成为全国体育产业联系点。

在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方面,省体育局积极鼓励和引导各地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基地,加快汽车露营营地的规划建设,重点推进体育旅游产业园建设,省体育局通过资金扶持、规划指导等方式在持续推进六安南山、安庆巨石山、宣城金梅岭、绩溪徽杭古道等一批重大体育旅游产业项目规划建设。目前,全省有省级体育产业基地6家,省级体育旅游产业基地2家。

融合发展,主动服务

“十二五”以来,省体育局发挥体育产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挤进去。挤进省政府重点工作,挤进全省性重大项目规划。近年来,省政府的重点工作都有体育产业工作内容和任务,区域性发展规划中,如皖南示范区建设、中部崛起规划等规划中,都有体育产业工作具体任务指标,挤进重点,力度加大。融进去。融进三个强省建设,融入文化、旅游、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之中。在参加的全省非公经济、旅指委、文化体制改革、绿道建设、质量建设、标准化建设等组织和重大活动中积极建言献策,参与政策研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场馆运营,发挥效益

体育场馆是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省体育场馆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各地新建、改建了一大批大型体育场馆。2013年年初,《中国体育报》专题连续报道安徽体育产业发展及场馆运营经验。2013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来安徽调研期间,对芜湖体育场馆运营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5月底,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国家10多家主要媒体专程赴芜湖集中采访报道,将芜湖场馆运营经验向全国推广。

目前,我省体育场馆运营主要采取了三种经营模式,即以芜湖为代表的企业自主经营模式、以合肥为代表的委托经营模式和以淮南为代表的合作经营模式,各具特色,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2014年,全省体育场馆举办各类活动超过500次,接待健身人数超过800万人次,经济收益超过4000万元。

借助平台,全面发展

2013年、2014年连续两届中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博览会(以下简称“两博会”)在我省芜湖市召开,其中2014年“两博会”被商务部列入重点支持的115个展会之一。

“两博会”推动了体育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搭建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平台。两届展会共有40多万人次参观展会及比赛,直接消费1.2亿元,带动相关收入3亿元。其中在2013年“两博会”上,我省有11个签约项目,意向投资额达到204亿元。2013年以来,安徽获得“十佳精品项目”称号11个、“精品项目”称号33个。

省体育局与省统计局加强合作,建立了全省体育企业名录库,并开始形成常态化体育产业统计机制;整合高校科技力量,在安徽师范大学成立了安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体育服务业标准化研究制定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高危项目经营许可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突出特色,谋划未来

省体育局副局长甄国栋表示,安徽体育产业虽然发展形势喜人,全省体育产业总值由2010年的79.43亿元增至2014年的221.17亿元,年均增速超过40%,但仍存在欠缺和不足。比如,总体规模仍然偏小,2013年全省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0.33%,低于全国比重0.3个百分点;内部结构有待优化,2014年我省体育服务业所占比重为23.71%,在体育产业总体结构中所占比重依然较低;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各地对体育产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各市县体育产业工作发展不平衡,存在机构、人员、经费等问题。

安徽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明确到2020年,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基本建成多方合作、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体育产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较为齐全、具有安徽特色的体育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社会力量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体育产业格局;体育消费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推动安徽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