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文的安徽记录
2015年1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古天文的安徽记录

□ 张亚琴
《开元占经》流传很少
 

上古,人们认为宇宙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主宰,称为“帝”或“上帝”。

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自然现象各有它的人格化的主持者,后来他们的名字,主要用作古诗赋中的辞藻。

古代天文学从原始社会就开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纪的帝尧时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出于农耕民族掌握四季变化的需要,古人观测天象是很勤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也很普及。

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呈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

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是刘安的《淮南子》。

由此,我们得知,安徽的古天文,由来深厚。

不仅出了著名的天文大家,写就很多传世的天文著作,而且从江淮大地上出土的古代文物,也镌刻有很多关于神奇的古天文记录。比如阜阳的“二十八宿圆盘”,它是天文仪器——浑仪的始祖;比如含山凌家滩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玉版图,就是最早记录观天象的“九宫图”。

如此看来,古天文的安徽记录,必是不可忽略的。

人物篇

历算第一名家数梅氏

在清代,安徽的天文学研究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梅文鼎更被誉为“历算第一名家”。

梅氏是江南望族,世居安徽宣城县东南35公里的柏枧山口,祖上出过不少官吏、诗人、画家和学者。

梅文鼎一生活了89岁,著书88种之多,其中绝大多数是天文、历法和数学著作。

早年,因为父亲梅士昌隐居后痴迷《易经》,梅文鼎很早就接触到这本书,对易学神秘的数学排列产生浓厚兴趣。而他的私塾老师罗王宾经常带着梅文鼎数星星,告诉梅文鼎这些星宿的名称、位置及四季变化情况。罗王宾还用自己制作的天文仪器,模仿天象,直接模拟给梅文鼎看,直看得梅文鼎专注入迷,废寝忘食。

27岁时,仍在抬头数星星的梅文鼎投到明朝遗老、道人倪观湖门下,专心学习天文历法。

1675年前后,他陆续获得《崇祯历书》、《天步真原》等西学著作,开始系统地钻研当时传入中国的西方古典天文学和数学知识,同时也致力于传统历算学的会通。

1690年,梅文鼎采纳大学士李光地的建议,将自己对中西天文历法的研究心得,以问答形式写成一部《历学疑问》。

康熙读到李光地进呈的《历学疑问》,对书中观点非常欣赏。于是,在南巡途中,康熙在德州运河舟中三次召见梅文鼎。在御舟中,康熙赐御书扇幅及珍馔,并赐“绩学参微”四个大字,成为一段佳话。

出身贫赛的不羁天才

歙县人汪莱是清代一位具有创造性的天文学家,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家,汪莱自幼聪慧,7 岁能诗。

有一次汪莱奉父母命进城典当衣,归途遭恶犬咬啮,在腿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疤。这种艰难的生活环境,铸就了他日后坚毅、顽强和独立不羁的个性。

20 岁时父亲去世后,迫于家计到苏州课馆,同时刻苦读书。这时,数学家焦循也在苏州课馆,二人遂成学术至友,相互切磋,学业益精。

3 年后,他回到歙县继续以教书为业,并着力研究数学天文学,从事著述。为实测需要,汪莱在故乡制成浑天、简平等仪器,用以观测天象。

同年,他还撰写成以阐述第谷体系的行星及日月运行规律的《覆载通几》,这是一部天文学著作。

汪莱志大才高,行为举止几近狂放,因此常与社会习俗冲突。1813年12月4日,贫病交扰的汪莱死于任上。汪莱死后,家中萧然,囊无余资,石埭学生百姓感其清廉,输资送其枢归故里,葬于歙县梅岭之将军打坐场。

书籍篇

安庆回族马氏始祖编订《应天历》

安庆市内回族马氏的始祖,是马依泽。

马依泽是西域鲁穆国人。在宋代到中国入贡、经商,因为很有学识并且深通天方(即阿拉伯)历法,所以得到宋太祖的赏识,特意留在身边,作为顾问。

他,第一次将阿拉伯天文学传入中国,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据《怀宁马氏宗谱》记载,马依泽到中国后,做的第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帮助编订《应天历》。

在这部历法的计算中首次引进星期制度,这是中国历法的重要革新。

其后的乾元历和仪天历,也都继承了这项改革,都有推算星期的制度。

马依泽和他的儿子之所以在宋初特别受赏识,除了他所具备的以天文学知识为代表的伊斯兰学识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精通阿拉伯星占术,熟知日月交食和五星方位的推算,这也是他能得以封侯的主要因素。

古代的司天监,是帝王的御用机构,不但观测天象、颁布历法,而且还要为皇家占卜、选择吉日服务,马依泽就因为在星占和考校日月食等方面有出色表现,所以还得到宋太祖御笔亲书赞美敕谕的最高荣誉。

马依泽在宋初的司天监任职30多年(963~997年),直到年老退休,由他的长子接替继续在司天监任职并继承他侯爵的封号,这在当时是很少见的殊荣,说明他的确有真才实学而且精通历法。退休以后,他的三个儿子也都因为天文学方面的才能而受到重用。

安徽人发现深锁宫闱的《开元占经》

《开元占经》,全称为《大唐开元占经》,共120卷,是印度裔天文学家瞿昙悉达奉命在唐朝开元年间领导太史监的工作人员集体编写的。

瞿昙悉达祖籍印度,其先世由印度迁居中国。瞿昙氏几代人都在唐代皇家天文机构中担任要职。其书写成后,作为皇家秘本,一直深锁宫闱,很少流传。到元、明时期,连皇家的司天台、钦天监图书馆中也找不到它的踪影,人们都认定这部书已经失传了。

公元1616年,歙县有个叫程明善的学者,因为笃信佛教,喜好布施钱财,经常做些塑佛、修庙等善举。一次,他在给附近一座寺庙的古佛像重新布施装金时,在佛像腹中意外发现了一部古书,就是《开元占经》。

失传已久的《开元占经》重见天日,程明善和他的兄弟惊喜异常,于是他们马上传抄刻印,从此,《开元占经》流传于世,我们才得以知道它的内容。

《开元占经》内容相当丰富,保存了唐以前大量的天文、历法资料和纬书,还介绍了16种历法有关纪年、章率等基本数据。

那么这部书怎么会到民间寺庙的佛像肚子里呢?这可能是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谜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书的原主人冒着巨大的风险将书藏在佛像的肚子里,希望几百年后它能重见天日,留传给后人。因为古代的天文书籍属于“厉禁”,是绝对不许在民间流传的。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