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可开除 倒逼大学生自律警醒
个税改革不应止于提高起征点
非常道
下一篇4 2015年11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失信可开除 倒逼大学生自律警醒

□ 刘建国
有别 王恒/漫画
 

近日,教育部官方微信“微言教育”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修订对照表,并就此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部属高校征求意见。在拟修订的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首次将诚信教育写入管理规定,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学籍等处分。(11月19日 《京华时报》)

当下,诚信缺失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发生在大学生身上,让人更痛心不已。由此,教育部对失信学生可给予警告甚至开除学籍处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减少或杜绝失信情形。而且,教育部的管理规定,与当前社会征信系统建设配套运行,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大学生在诚信方面表现出来的欠缺,着实令人感到担忧和无奈。抄袭论文、考试作弊、不偿还助学贷款等等,显然已经成为高校内的常见现象,对教育环境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大学生诚信的欠缺,与当前的不良社会风气有关,但高校内失信之风的盛行,对于处于人生转折点的大学生而言,无疑具有更大的负面影响。

面对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一直缺乏有效的惩戒和处罚手段。失信行为不同于违法行为,不可能受到法律的惩罚,其通常只会面临道德层面的谴责和非议。于是,对于失信大学生来说,即便自身行为缺乏诚信,也不用过于忧虑和担心,学业、生活等并不会受到影响。较小的失信成本面前,往往可以兑换巨大的利益,如此之下,必然会怂恿甚至鼓励更多的大学生从事失信行为,高校内的诚信缺失只能愈发严重。

法律规则的缺失,道德谴责的无力,已然将大学生失信行为置于监管真空中。然而,如此的失信行为,一旦日益泛滥,必然会产生“劣币驱除良币”的效应,对于高校教育环境危害极大。那么,确实有必要通过制度构建,回填法律与道德之间的真空,让失信行为无处遁形。尤其是,学籍关涉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一旦将失信行为与开除学籍绑定,必然会让大学生们重新考量诚信的重要性,进而产生积极的倒逼效果。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