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老人的晚年 无处安放的爱
2015年1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有人刻意淡忘,有人苦海中无法自拔,星报记者调查:
失独老人的晚年 无处安放的爱

 

□邱瑾 孙志敏 陈红 记者 邵华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孩子是他们唯一的希望。但在我们的身边,却有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不幸命运:疾病或意外夺走了他们的独生子女。当希望变成绝望,曾经的美好生活随着孩子的离去变成了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痕,很多人丧失了乐观生活的能力。他们是“失独者”,称自己为“同命人”。他们不仅要忍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精神痛苦,还要面临疾病、养老、返贫等困境。

日前,市场星报、安徽财经网记者探访多个失独家庭,倾听沉默背后那些令人心碎的故事。

婚房都装修好了,儿子却回不来了

“如果不是那场意外,孙子都快小学毕业了吧!”下午四点,正是放学时间,59岁的周凤英站在自家的落地窗子前,眺望着不远处的一所小学。那里,一群孩子正蹦蹦跳跳走出学校大门,牵起等候已久家长的手,一边聊天一边回家。

周凤英有点晃神。十年过去了,她还是走不出失去独子之痛。2006年5月5日晚9点36分,这是让她永生难忘的一个时间。当天晚上,合肥市卫岗两家网吧因不明原因爆炸,造成2人死亡、4人受伤。周凤英的儿子是遇难者之一。

据知情者介绍,周凤英的儿子当时二十出头,刚刚参加工作。“小伙子非常懂事上进,谈了女朋友,就快要结婚了,连新房都已经装修好了!” “听说是要去网吧写论文,进去网吧不到半个小时就出事了。”谈者无不惋惜。那一年,周凤英夫妻俩五十出头。

出事之后,周凤英夜夜失眠,日日哭泣,老伴也愈发的沉默寡言了,家里的气氛压抑冰冷。同事、邻居、朋友、亲人都小心翼翼避免提起这件事。但老两口看到这样,更加心如刀割。于是,他们推掉了不必要的应酬,与邻居见面也不深聊。除了上班、买菜、做饭,他们都是待在家里。

女儿走后心空了,忙碌才能缓解痛苦

若非早就耳闻田静的故事,谁也想不到这个笑容满面,开朗爽直的阿姨早在5年前经受了失去独生女儿的厄运。

田静本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自己和丈夫在市级地税单位当干部,生活小康,有一个让他们骄傲的独生女。他们的女儿自小乖巧懂事,聪明伶俐,高中毕业后考上了省城的一所“211”大学。开学那一天,夫妻俩特地请了假,带着大包小包,坐了四五个小时的火车送女儿到省城报到。田静当时还开玩笑地跟女儿讲:“好好学,爸妈以后就指望你了!”

她做梦都想不到的是,还没三年,她的女儿就因为突发性心肌炎倒在了寝室的卫生间里。室友发现后紧急送往医院,却最后回天无力。田静好几次哭的晕死过去。“为什么会是我们?”她曾经这样问过丈夫,但回应她的是一阵沉默。

女儿走了,她的心也像被掏空了。以前每个周六晚上她都要和女儿视频聊天,每逢放假她都会准备一大桌女儿爱吃的饭菜。但现在,周六的晚上尤其空荡荡,准备了一桌好菜却只有两个表情阴郁的人相对无言。

“女儿去天堂了,那里没有痛苦,”田静后来经常这样安慰自己。为了缓解失女之痛,她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工作、聚会、跳舞、旅游,她像个陀螺似的忙个不停。“一闲下来就容易胡思乱想。”她说。

失去女儿之后,田静说自己的神经变得异常敏感。一个不经意的词,一句不经意的话,甚至路上碰到一个像自己女儿的背影都瞬间撕碎她的刻意淡忘和伪装的坚强。

担忧:除了失子之痛,还有令人忧心的晚年

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以年龄段人口疾病死亡率来推算,15岁至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每10万人中就有40人。由此估计,目前我国每年15岁至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至少7.6万人,这也意味着每年约有7.6万个失独家庭的出现。

据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街道曙光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社区有六七个失独家庭。虽然社区逢年过节不忘慰问,经常组织联谊活动,定期派工作人员上门体检,希望以此帮助老人走出家门,让他们感受社会的温暖,但老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还是没法解决。那就是:老了该怎么办? “这些老人除了要忍受丧子之痛,还要忍受晚年精神上的寂寞。还有的家庭担心老了需要照顾时缺乏经济来源,生病时缺乏人陪护。”

建议

应完善制度,让失独家庭无后顾之忧

社会学家王开玉教授表示,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失独家庭的丧子之痛让他们自我封闭、心情抑郁。他们渴望向人倾诉希望得到理解,但又害怕遭到误解和嘲讽而自我封闭。这就导致他们渐渐脱离了主流社会。

王教授建议,社会应该关注失独群体,对于失独家庭予以分类帮助指导。比如经济能力强的,主要侧重于精神慰藉与疏导。通过组织联谊活动,建立社交平台,进行心理辅导、义务巡诊等方式让他们晚年生活不寂寞。对于腿脚不灵便的老人,实行家政照料、邻里互助等等帮扶方式。不仅如此,政府应该完善失独家庭社会保障机制,建立良好的养老制度和医疗保障制度,让老人们没有后顾之忧。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