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孩时代”保险市场前景看好
蚂蚁金服联手保险公司 推四大”双十一“险种
互联网不是保险业的捷径
3上一篇 2015年11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互联网不是保险业的捷径

 

互联网为保险带来了新气象,借助移动设备,保险服务便捷了不少,很多服务客户可以自助办理,不必跑很远路去门店排队办理。代理人可以带着Pad上门,直接完成交易。甚至以前觉得不可能的保险,如痘痘保险、好人险、碎屏险等,都借着互联网这个新平台登堂入室,赚足了眼球。

场景化的产品,场景化的应用,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粒石子,让保险市场热闹了许多,也让保险这张严肃的面孔生动了很多。对于保险来说,这样的变化还是需要的,从艰深晦涩到平易近人,保险与消费者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

拥抱互联网是保险业发展的趋势,这毋庸置疑。可是,互联网并不是保险业发展的终南捷径。虽然有统计数据说网销保险的保费规模已达到800多亿元,让人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态势,可是这里面有多少保费是线下转线上,还有多少是把保险当做理财产品卖,还有多少为了营造概念在资本市场上借鸡生蛋,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的人心知肚明。

与保费规模和保障作用相比,目前互联网这个渠道还仅是保险的点缀而已。

偏偏有些保险机构把互联网当成了救世主,以为现有的产品跟移动互联搭上,就可以让保费滚滚而来,所以不遗余力投入,并且当做发展的方向。一段时间后,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保险互联网应用场景:花了大把的银子打造了销售平台,却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边招募了开发技术人员、后台运营人员,配备了高端的服务器和设备,有的甚至成立了公司,那边客户根本不买账,不愿意登录网站或者APP,更谈不上在线购买保险了。没有保费进账,作为先进的销售渠道反而成了尴尬的存在,且已有不少保险公司的互联网公司或者部门在谋求转型。

其实国内保险业与互联网联姻的时间并不短,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左右,太保成立了国内首家保险电子商务网站。这么多年过去,互联网保险并没有实质性突破。因此,对互联网别期许太高。

无论怎样发展,不管叫互联网保险还是保险互联网,都得尊重保险的规律。所谓规律就是,保险是无形商品,服务贯穿了从投保到给付(理赔)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内容要靠面对面解释说明,寄希望于通过一个冷冷的手机界面就可完成大部分的保险服务,并不太现实。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在各个行业如火如荼发展时,保险营销员今年同比却增加116万人的原因。

并不是说,互联网对保险没有用处。说到底,互联网提供了新平台、新工具。把互联网当做工具,而不是捷径,是拥抱互联网的正确心态。既然是工具,那就有工具的玩法,在提升运营效率,提高服务的便捷性等方面,互联网可以发挥作用。不过,这根本上取决于保险公司的实力和能力,如果有的保险公司依靠互联网提供的服务,效率还不如人工,那就干脆调整。前台一根针,后台万根线,好的互联网应用,反映的是公司后台资源的综合实力。没有必要跟风,也没有必要硬着头皮上,反倒会弄巧成拙。 辛生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