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非遗传人 情迷麦秆画
七旬火笔画家 忧心后继无人
刚出大学校门找工作 钱没赚到,六千差点没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0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七旬火笔画家 忧心后继无人
毕生钻研,曾受邀参加澳门文化交流
邓艳梅 记者 邵华文/图
刘凯火笔画作品
 

星报讯 以铁为笔,以火为墨,在薄薄的宣纸上挥毫作画。这件听起来不可思议的事,在78岁的刘凯老先生眼里却轻而易举。因为,火笔画是他毕生钻研的技艺。

刘凯家住合肥市包河区芜湖路街道太湖新村社区,退休前曾在合肥公益美术厂工作。自1953年开始,他就跟随父亲学习火笔画技艺。与一般的画家不同,刘老所用的“画笔”是一支自制的火笔。木制的笔筒,笔尖通电,接通电源之后,便可以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了。傲雪的寒梅、挺拔的松柏,潺潺的流水,欢快的小鸟,一支火笔在刘老操纵下乖巧听话,栩栩如生的画面跃然纸上。“创作一幅火笔画,至少需要两天,”刘老介绍。

62年过去了,刘老创作了无数精美的画卷。2011年,刘凯受邀到澳门参加文化交流会,他的20多幅作品引得众人啧啧称奇。“很多老外不会说中文,就对我竖起大拇指。”刘老开心地笑道。

火笔画又称烙画、烫画,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宫廷,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后来由于连年灾荒战乱,烙画工艺一度失传,直到明末清初才真正走进民间并逐步流传开来。

刘老介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火笔画曾作为合肥的特产盛极一时,与芜湖铁画齐名。当时的省市领导出访,都会把火笔画作为礼物馈赠外宾。但现在,由于经济效益偏低,学习难度较大,火笔画逐渐式微。“当年我父亲就收了200多位徒弟,但现在很少有人在坚持,”谈起火笔画的未来,刘老有些无奈。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