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银行” 让“好人好报”不再虚拟
人肉“吐痰男” 不如反思我们自己
非常道
微声音
下一篇4 2015年10月2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道德银行” 让“好人好报”不再虚拟

□ 王秀芳
你吃到吗? 王恒/漫画
 

四川自贡沿滩新城龙湖远达社区今年1月成立社区“道德银行”,这家银行把居民在社区的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积分,量化而成“道德币”存入个人账户,居民可以凭账户内的道德资产争先评优、兑换奖品和换取服务。目前,这家“道德银行”已经有接近1000人开户,长期活跃储户达数百人。(10月19日《华西都市报》)

有钱存银行,可以生息。道德“存”银行,“积德”可以兑换奖品或换取服务——设立“道德银行”的目的就是让好人的“好报”不再虚拟,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客观而言,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能当“圣人”、做道德标兵,但做有道德的人,却是人人都能触摸的标杆。而召唤更多的人崇尚道德,最好的办法是用经济学上的双赢概念,各取所需。过去,我们强调助人为乐,讲求无私奉献,但总是付出而没有回报。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道德评价与道德赏罚的不公,导致义务与权利、奉献与报偿相悖,德行成了有德之人的重负,缺德倒成了无德之人的通行证。

正如《人民日报》说的:“道德世界不是成色均匀的美玉,而是由低到高的阶梯。”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总需要有过渡的台阶。较之空谈道德口号,搭建可触碰的道德平台更为重要。“道德银行”,并不是商业模式的植入,而是形象化的比拟:就像银行需货币储存一样,善举也要积累。

其实,道德行为能否像空气一样存在我们的周围,蔚然成风,这与国人是否有劣根性无关,而是与我们生存的环境熏陶有关。“道德银行”的主旨,注定不是用物质激励善行,而是善行的具体量化,来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人“不以善小而不为”,在潜移默化中,营造出浓郁的崇尚道德的氛围。须知,每一个人的心底深处,都有道德廉耻感,这种廉耻感一旦被激发,人们就会内生一种动力,并外化于形,相互比着、攀着与人为善。

谁都不可能生活在“孤岛”上,只有人人为善,才能彼此享受道德的滋养和呵护。人人为善,不善者终会从善如流;人人为恶,善者也难“独善其身”。

其实,“道德银行”在我国不是新生事物,多年来,在许多地方实践过,成功者有之,失败者有之。失败的原因多半是宣传不到位,落实不精细,浅尝辄止,才让“道德银行”的推行最终流于形式。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