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留下经世著作
古人上路 不可以说走就走
3上一篇 2015年9月2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古人上路 不可以说走就走

茶马古道
 

古人旅游的第一道障碍首先是身份限制。也就是说,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可以说走就走、上路旅行的。自春秋时期开始,我国古代就开始推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以保证税收(主要是征粮)和抓丁,到秦国时这一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了。自商鞅的保甲连坐法起,普通民众就没有了随意迁徙的权利。没有被许可随意离开住地的民众,被认为是脱籍,是严重的大罪。到后世,也有专门的名词来定义这样不受官府户籍管辖的民户,叫“流民”。

想迁徙也可以,不过要审批。

士子的情况稍有不同。先秦士子要跑路,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游学。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先秦士子之所以能被称为“士子”,是因为他们多少都有一些贵族传承,不是普通平民。身为贵族,他们不用服役,也有一定的刑罚豁免权,显然他们的人身自由相对多一些。但是他们的往来也需要严格的登记制度,持符为凭据,出入关都需要造册记录。

读书人的赶考和游历都比平民要容易很多,特别是明朝开始将民众按“户”分类之后。读书人是其中的特权阶层,一旦成了生员,那么享有的特权远多于平民。比如不用承担徭役,不能被随意用刑,可领取生活津贴等等。有了这些,无疑让读书人的生活轻松了许多。加上很多读书人出自书香门第,世代读书为官,家境都算殷实,也有庞大的关系网。一般这种人出游,盘缠什么的不是问题,即使囊中羞涩,也可以找到一些父辈同窗资助一下。

有钱的,可以雇个马车或买马,没钱的,就只能走路了。有些人还可能以权谋私,就是利用官府的驿站提供一些食宿上的支持,注意:这是靠关系,不是严格合法的途径。

也有坐船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即为明证。当然,也有像乾隆那样大张旗鼓坐船下江南的,只是这架势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

饮食方面,除了靠客栈打火,还有路菜。清朝尤其流行,各类奶油小果子,以及可以长保不腐坏的便利食品。

正因为古人在旅游中要面临许多的危险,所以那时候的人在旅游途中也显得特别的迷信。在考虑出门前,多半会为自己占上一卦,问一问旅途吉凶,《周易》中的“旅卦”,便是专门用来占卜旅行吉凶的。《山海经》记载了60多种“见则死”、“能食人”、“见则大水”等旅行途中可能遇及的自然凶险,都是当时的旅行者必须提防和躲避的,而书中记载的130多种“食之不饥”、“服之不夭”、“服之不寒冷”的食物,则常常成为古人旅途中保命的法宝。 为了方便民众的旅游,古代的官吏制度中,早在公元10世纪便设有主管有关事务的官员,并制定了相关的迎宾制度和旅游法规。据《逸周书》记载,当时的官府已经明文要求地方必须为商旅者开辟道路,每隔10公里处设井,每隔20公里设旅舍,守城的人还得为旅行者提供兑换零钱的服务。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