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十一”,又是一个外出旅行的火热季。
当然,并不是只有现代人喜欢外出游玩,古代的人也喜欢外出旅游,无论是帝王还是文人骚客,又或者是平民。
早在远古时代,旅游就成为人们喜爱的活动,这从大量的古籍记载中可以得到证实。古人出行,除了步行之外,可依赖的交通工具就只有马车和木舟了,所以那时候的人旅游,比我们今天出行要困难得多。
不仅如此,古人旅游还挺有讲究,其游玩的兴致、情趣的高雅,许多方面令今人自叹弗如。他们将整个身心融进山水,蕴涵自然,体悟宇宙之道。这种恬适乐观的生活态度,不仅是旅游的要素所在,也是我们今天所应该追求的境界。
旅游,重在有一份闲适的心境,才能欣赏山水的奇趣与妙趣,在与山水的亲近和拥抱中,尽享生活的乐趣。
古人对自然界的美景不仅会欣赏、会品味,而且极善于妙笔生花,用美文佳句将其记载下来。因此,我们见了庐山瀑布,很自然就会想到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在赤壁滩上泛舟,胸腔间就会鼓荡起苏轼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阔;登临滕王阁,就会脱口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
因此,对古人的旅游之道作一些赏析,会给我们不少启示。
本期关注的内容,就是古代的旅行者。
文人游学初为浮沉宦海的功利旅游
司马迁说:“异时诸侯并争,厚招游学。”这里的“游学”特指文人的外出求学活动,同时指旅游者在旅途中的行为。
在春秋战国之际,诸侯争霸,君主和公卿大夫盛行纳贤养士之风,以赵之平原君,齐之孟尝均,魏之信陵君,楚之春申君为代表,皆食客数千人。春秋战国是人才辈出的时代,也是求贤若渴的时代,诸子百家的创始人都是旅行家,他们为了施展抱负而奔走于道,纷纷提出治国平天下之策,他们普遍信奉学而优则仕,纷纷踏上了游说之道,朝秦暮楚,周游列国,弘扬主张,以求受到赏识,建功立业,表现为浮沉宦海,政治色彩浓烈的功利旅游。
秦汉初时,一度销声匿迹的文人宦游热情又高涨起来,但是在一统天下的中央集权下,与春秋战国时致力于拜将入相,治国平天下而朝秦暮楚的游说已有很大不同,一般充当帝王诸侯宫廷中的文学侍臣,陪伴帝王诸侯舞文弄墨,过着清闲舒适的生活,这以司马相如为代表。这里的“游宦”,是指士人为得到一官半职,去园离乡奔赴京城,或直指宫门毛遂自荐,或广交朋友,沽名钓誉,这些被称为“游宦” 。
而一些文人学者或矢志求学之士,通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考察旅行,在学术和科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成为了著名的旅行家。比如前面说的司马迁。
20 岁的司马迁走出书斋,离开长安,漫游大江南北,名山大川,考察历史传闻,收集历史资料,这个行程万里的读书式游学一走就是10 年。此后,他又随汉武帝巡视西北和长城,还奉武帝之命到巴蜀云南一带考察民情物产。司马迁这十多年的壮游足迹遍及全国,他把沿途的所见所闻,收集到的一手资料,与皇家珍藏的大量文献资料加以比较和研究,为《史记》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史记是司马迁一生旅游考察经历的结晶,司马迁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学术考察旅游的先行者。
帝王旅游唐玄宗年年骊山“温泉游”
分等级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与庶民百姓的旅游风尚存在差别。比如帝王出游,应该是规模宏大、排场奢华。
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就十分钟情于祖国秀美的山川。黄帝、尧、舜、禹及三代帝王巡祭名山大川的轶闻,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流传甚广,并已形成了天子五年一巡狩的旧制。
秦始皇巡游泰山时还有政治意图,甚至崩于巡游途中。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为光宗耀祖也曾衣锦还乡,游乐故乡沛县。汉武帝在其执政期间一共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巡幸、封禅、游历,足迹遍及“荆、扬楫江、淮物会大海气以合泰山。上天见象……”
有的皇帝甚至置江山社稷于不顾。如隋炀帝即位后巡游无度,史载他“东西游幸靡有定居”,他在位14年,留京却不到1年。在位时光大规模巡游就有8次。特别是其三巡江都时,所乘的龙舟俨如水上宫殿。浩浩荡荡的船队长达200余里,骑兵在陆上还要夹岸护送。
清代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但却是中国古代帝王巡游的极盛时期,这其中尤以康熙和乾隆二帝为最。他们借助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康乾盛世的东风,曾数幸东北、巡西北、下江南。塞外、陇西、中原、江南的许多名山大川、古都胜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墨宝。特别是康熙乾隆生前都曾六下江南,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
唐代帝王酷爱温泉。唐太宗李世民提出“斥远游,主近游” 的旅游思想,使唐代皇帝大规模、长距离巡游明显减少。唐代在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周边建立了一些温泉宫,以京兆府新丰(今临潼)骊山的温泉宫、凤翔府郿县(今眉县)的凤泉宫、汝州梁县(今临汝县)的温泉顿最为有名。骊山温泉宫是 唐 代 帝王游幸最为集中的行宫。 唐代又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后改为华清宫。 唐玄宗极为迷恋骊山温泉,在位44 年,几乎岁岁巡幸,有时一年两幸,共达41 次之多。
大臣出使创造古代旅游史上的奇迹
正所谓“走马上任”,古代的官员们接到吏部的文书去外地任职,自然也就把沿路的好风光细细赏玩了一番。凭那一纸文书,官员们还可以住官方的政府招待所——驿站,驿站对不同等级的官员,待遇也是差别很大的。
《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炊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这种建设在都城、交通干线及边境线上的旅店,就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招待所啦。
大臣中最著名的旅游活动,莫过于奉皇帝命令的张骞出使西域和郑和下西洋。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带随从一百多人出使西域,任务是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向导是奴隶出身的匈奴人甘父。13年后回国时,只剩他和甘父两个人。
张骞被困于匈奴10年,对匈奴的情况十分熟悉,回国后又多次为汉军充当向导。由于张骞的指引,汉军克服了长途行军的困难,深人匈奴腹地数百里,取得了对匈奴作战的重大胜利。张骞不仅因“凿空西域”而享有盛名,而且以他坚毅刚强的性格,待人诚恳的宝贵品格,深受西域各族人民爱戴。张骞的封号是博望侯,此后汉朝派出的使者“皆称博望侯”,汉使所到之处,都因此受到信任和欢迎。张骞的封号竟成为汉朝使者的代称。
明代著名的外交使节郑和,曾七次航行到印度洋一带,专访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成功,除了当时较高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以外,更重要的是作为领队的郑和,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超人的谋略。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因而熟悉海外诸国的情况,这对郑和有深刻影响。郑和的随员中,有大批船工、勇士、力士,还有负责对外札仪的官员、世天文的阴阳官、管医药治病的医官,还从全国各地选派了通晓阿拉伯语的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