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六股尖:新安江源头的所在地
六股尖位于休宁鹤城乡新安源村境内。由乡政府西行,过冯村,往右一拐,走上两公里山道,可以看到丛林掩蔽处房舍的影子和远远传来的潺潺的水流声。走过六股尖水电站,瀑布便映入眼帘。
这是个三面环山的所在,瀑布就挂在东北向的峭壁上。水流不算大,瀑长却有百米。瀑下一潭,名龙井潭。潭的四周,三面是山,仅入口处由一些犬牙交错的巨石围成,巨石上仅一处可容得下两三人站立。
六股尖瀑底海拔已有800米,最高峰有1630米。据考证,新安江的源头就在此。
而座落在六股尖北麓的石屋坑村,曾是当时中共皖浙赣省委的常驻地之一。1935年12月,红军独立团一个营在转战六股尖时,突遇暴风雪袭击,30多名年轻的红军战士饥寒交迫,竟被活活冻死。他们有的坐在石头上,有的还保持持枪挺立的姿势,这些冰雪雕像在六股尖凝成悲壮的历史一幕,牺牲的红军战士姓名都无从考证。石屋坑的群众只能将他们就地掩埋。66年之后,2001年,安徽省休宁县委、县政府为缅怀英烈,修建无名烈士碑。
E 右龙村:“徽州大道”通向江西景德镇
右龙村隶属休宁县鹤城乡,有“黄山生态第一村”、“中国有机茶第一村”的美誉,村中千年古树比比皆是,树种主要是红豆杉、香榧。
右龙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原名蟠溪,早在唐朝僖宗乾元年间,浙江富阳张氏迁徙至此定居。至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元宵节由村中老族长主持牵头,装扮龙头、龙尾,进行舞龙,寓意天龙保佑,驱邪去魔。由此磻溪村改名为右(佑)龙村。
中共皖浙赣红军独立团政治部主任张振英的故居,就在右龙老街上。他早年在杭州上大学期间就投身革命,变卖了父亲留下的家财,购置电台等物品资助革命,又在解放屯溪时劝降守军。故居房子不大,木雕却十分精美,但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这栋建筑也绝对是富庶家庭才能盖得起。
村后,但是右龙岭古道。它是徽饶古道进入江西景德镇的一条重要道路,又称“徽州大道”,全长百余公里,路面皆由麻石铺砌而成,未经任何人工雕凿。
进入古道时,路旁立着一块清乾隆三十八年所立的路碑,上书四个楷体字“徽州大道”。400多年来,这段路几乎完好地保存在这里,直到今日,依然是村民徒步去往江西的便捷之道。古道在虎头降山坳而过,快到岭头时有座石亭,亭子右边有一线清泉盈盈而下,这就是有名的四季不枯不溢的虎泉。
F 绕南陶瓷遗址:瑶里制釉上千年
景德镇东河流域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要看瑶里的绕南陶瓷遗址。绕南村人从宋代以前开始,直到现在都从事着釉果的加工生产,制釉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之久。
在这里,我们看到最古老的陶瓷手工制作工艺和古水碓、古矿洞、古釉果作坊、龙窑遗址等古代陶瓷生产遗迹。从现已发掘的古窑址来看,瑶里最早兴烧瓷器的年代是南宋末期。这之后经历了元、明两代,直至明朝中叶衰退,其间跨越了近300年时间。
瓷器烧造首先要有丰富的瓷土资源;其次要有水源,第三要有充分的燃料资源,而瑶里恰好具备了这三个条件。瑶里山中盛产制瓷原料瓷石,贯穿全境的东河是景德镇母亲河昌江的源头之一,支流布满全境,终年不息。瑶里境内烧窑用的上等燃料黄山松遍布山间。所以窑火在这里熊熊燃烧了几个世纪。
瑶里明朝以前的制瓷业一直依赖的是瓷石和麻仓土,麻仓土就是古代麻仓出产的高岭土,到明朝嘉靖年间,麻仓土逐渐枯竭,瑶里的制瓷于是慢慢走向衰落。瓷工们为了养家糊口,纷纷投奔景德镇各大窑场。到明朝末年,瑶里又转而生产起单一的釉石加工。正是瑶里为景德镇提供了丰富的制瓷原料,才使得景德镇的窑火得以长久不熄。
G 东埠古街:从水路运送景德镇瓷器的原材料
景德镇东河边上,有一个保存完好、又成规模的古街,那就是东埠街。宋代这里名叫鸿潭,明代时这里是高岭土的集散地,商业繁荣,渐渐形成了一条商业街,成为码头集镇,因此改名东埠,意思是东河边的码头。
到清代,街面已发展到一公里之长,为浮梁四大古街之一。古代运输主要靠的是水运。东埠码头在浮滦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年大量的高岭土、瑶里釉果和窑柴就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到景德镇,支撑着景德镇瓷业的发展。
连接东河南北两岸的桥名叫万年桥。它在波涛滚滚的东河上已经屹立了几百年。为了方便独轮车和行人经过时不致拥挤,桥面建得比普通的桥面要宽的多。当年这里每天人车川流不息,场面热闹。桥的南头与古街相连处为一走廊,廊外高悬着一块匾额,上书“东埠街”三个大字。
东埠古街两旁林立的店铺和街道中青石板上独轮车压出的凹痕,以及清代为整顿高岭土运输市场而发布的朝廷告示的石刻碑碣,是古代东埠码头装运高岭土繁忙景象的真实记录。
H 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瓷国皇冠上的明珠
御窑遗址位于景德镇市老城区的中心地带,地下埋藏文物丰富,乃明清两代烧造御用瓷器的官窑所在之地。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 年),一直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皇家御窑厂这个中国首屈一指的“国有企业”, 历经两朝27 帝,前后延续开办了542年。其烧造出了无数精美绝伦的瓷器,被誉为“瓷国皇冠上的明珠”。
时间回到1982 年农历腊月二十四,在景德镇市珠山中路修路的施工人员发现,所挖泥土中夹杂着许多碎瓷片。经文物专家鉴定,这些碎瓷片全是明代宣德年间御窑生产的古瓷碎片。1994 年7 月27 日,考古专家在龙珠阁旁一座民房改建工地上,发现了明代初年釉里红花卉大碗的残片,不但显示出元末明初陶瓷烧制技术的演化与进步,而且进一步证明了明清古御窑就分布在总面积约5.4 万平方米的龙珠阁至原景德镇市政府大院一带。
这些年经历次考古发掘,御窑遗址出土了大批元代、明朝的落选御用瓷器,发现了明代初年御窑厂的北围墙、洪武永乐时期的葫芦形窑炉、埋藏落选御用瓷器的小堆积坑等遗迹。
2013 年,御窑厂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列入国家重点大遗址、全国25 处大遗址重点保护展示工程和全国10 处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